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外马克思主义

阎小青:后现代主义的挽歌——试论巴迪欧的《小万神殿》

来源:《名作欣赏》 2012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13-06-16
字体: 打印
分享:
  引 言

  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个极富争议的标签,整个世界仍然在热议这个标签,无数人乐意被打上这样的标签,也有无数人拒绝接受这样的标签。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无法被定义的,因为它本身不具有统一性、显著性,或是普遍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并不是一种哲学流派,而是一种思想的汇集。毫无疑问的是后现代主义充满了巨大的张力,直至今日它仍旧充满着巨大的活力。如果非要对其进行某种实质性的把握,我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是对于现代性不懈批判的精神。

  想要理解后现代主义,我们就必须理解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巴迪欧的《小万神殿》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为一名哲学家,巴迪欧并没有选择用哲学的方式去定义其他的哲学家,而是用文学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逝去哲学家的尊敬与缅怀。

  一、万神殿,先贤祠与“小万神殿”

  巴迪欧在《小万神殿》的序言中明确表示,起初他对于此书的命名是“墓前演说”,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悼词”。这无疑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同时也是最难落笔的文学样式。尤其对于巴迪欧而言,他所要面对的不是普通人,不是亲人,而是老师、朋友与敌人。我不想用公正与客观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篇“悼词”的文学性或是思想性,即便巴迪欧以一种极为不公或是毫无客观性可言的笔调去评价那些已故的哲学家,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历史给了他这样的权利,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同时,为了避免让人觉得自己是在对已故哲学家“盖棺定论”,巴迪欧放弃了“墓前演说”这个较为传统的命名,而是选择了“小万神殿”。提到“小万神殿”就不能不提到法国的“先贤祠”,更不能不提到古罗马的万神殿。它们之间都分享了同一个单词,那就是“Pantheon”。

  “Pantheon”在法语中指的是著名的“先贤祠”,“先贤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路易十五时代,起初是法王路易十五兴建的圣日内维耶大教堂,后来辗转变成了安葬法国的文化与社会名人的地方。我们所熟知的大仲马、伏尔泰、卢梭、雨果、居里夫人、左拉等人的骨灰都安葬于此。与此同时,先贤祠也成为了法国的一个文化标志,是法国的名流和先贤的象征,同时也是安葬于其中的名流的莫大的荣誉。尽管这些伟大的哲学家在世时享有盛誉,但是他们逝世后并没有荣获这样的资格。或许对于真正的哲学家而言,并不期待这样的荣耀。也正因为如此,同样作为哲学家的巴迪欧并不是因为他所敬重的哲学家们无法进入世俗的“先贤祠”,出于某种“义愤”才创造出了所谓的“小万神殿”。那么巴迪欧的“小万神殿”究竟是什么?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追溯“万神殿”的历史。

  罗马万神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奥古斯都·恺撒时代,他是罗马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公元前27年,在征服了埃及之后,奥古斯都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命人建造了这座宏伟的建筑,这座神庙被称为“Pantheon”,音译为潘提翁神庙。这里不仅供奉着罗马的神明,同时还有历代对罗马具有卓越贡献的君主,这种卓越贡献表现在文治武功之上。死后能够进入万神殿对于罗马帝国的君主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但有权决定的并不是他们自己,而是元老院。因此,万神殿对于罗马皇帝而言就是一种永世的裁决,无论其生前多么显赫,一旦无缘进入万神殿,那便是一种永世的耻辱。巴迪欧无疑深谙这样的历史传统,或许在他看来,哲学家无缘进入“先贤祠”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他们应当进入的是“万神殿”。

  我们来看一下巴迪欧的“小万神殿”,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一座真实存在的神殿,而是巴迪欧心中的神殿。姑且不论巴迪欧是否有这种资格将这14位哲学家奉为神明,但是我们看到巴迪欧对于这些哲学家们的无限敬意。“小万神殿”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纵观巴迪欧的哲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真理”,当然这个答案可能令很多人感到失望。因此,自从苏格拉底以来,“真理”无疑是所有哲学家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那么“,真理”对于巴迪欧而言,意味着什么呢?巴迪欧在一次访谈中曾有过这样的表述:“真理是创新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真理具有无限性。所谓的创新就是前所谓未有的,所有的普遍就是人人可以得到的,所谓的无限性就是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真理始终处在无限创新的过程之中。”因此,在我看来巴迪欧的“小万神殿”就是他心中的真理神殿。并不是说已故的哲学大师对于真理的看法与巴迪欧是一致,而是在他们的身上都能够体现出一种创新性、普遍性与无限性。

  二“、小万神殿”里的众神们与真理

  或许是限于“悼词”的形式制约,亦或是巴迪欧有意选择了这种形式。因此,我们看到的绝不是对于某位哲学家所进行的全景式的描写。尽管,这种描述是简短的,但是绝非缺乏深刻。与此同时,整部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真理”哲学家的一生就是与真理之间发生关系的一生。因此,这部书也可以视为这些伟大哲学家一生的真理观的总结。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真理而战斗的拉康,看到了一个保卫马克思主义的阿尔都塞,尽管阿尔都塞最终生产出了一种扭曲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不能以此彻底否认他对于真理的爱。因为真理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结果,我们必须接受失败,这样才有可能继续创造。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最为热爱真理的萨特,他的一生不停歇地为了真理而斗争,是那样的勇敢与顽强。萨特从来就不知道妥协是什么,因为在他看来真理就是生命,失去真理的世界,无疑是毫无意义的世界。因此,他为了这个世界的意义而斗争,这也是他存在的意义。福柯,无疑是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哲学家之一。他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创造,在福柯的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某种类似于巴迪欧所谓的真理观。真理是永恒发展的,是不断地生成的,是主体的不断实践,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福柯完美地继承了法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他同情弱者,痛恨强权,为了真理,福柯同样可以不惜生命。德里达无疑捍卫了法国哲学的尊严,尽管长期以来德里达的工作一直不被理解,但是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他从来就没有停息过,从来就没有后退过,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德里达的一生是捍卫真理的一生,他用知识作为武器不停地战斗着。“小万神殿”中的哲学家都是为了真理而献身的人,因此,他们无一例外地赢得了巴迪欧的敬意。

  在巴迪欧看来不同的哲学家之间差异,并不是真理观的差异,而是实现真理方式上的差异。不管怎样,他们都是“真理程序”的一部分,他们都是“真理历史”的一部分,是他们用勇气、智慧与生命创造出了新的真理,并且为真理的事业奉献了他们的一切。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自己超越了平凡,从而进入了真理的圣殿,成为了真理世界的众神之一。

  结 语

  巴迪欧的《小万神殿》无疑是一曲感人肺腑的挽歌,但是这不是为了伤感而伤感的挽歌,正如古希腊将军伯利克里所发表的挽歌一样,挽歌不仅仅是为了悼念死去的魂灵,更是为了召唤年轻的生命,为了召唤起新的战斗,这无疑表明一个捍卫者以及继承者的决心,作为一名哲学家,在生命没有走到尽头之前,绝不能妥协,绝不能放弃对于真理的信仰、捍卫和热爱。这14位哲学家的离世无疑标志着后现代主义黄金时代的终结,但是巴迪欧并不是试图让我们以一种迷恋的心态去看待过去,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心态去缅怀过去,纪念是为了忘却,或者说忘却是为了更好地纪念。因此,当我读完巴迪欧的《小万神殿》,感到的不是一种伤感,而是充满了勇气,充满了对于真理信念。没有伟大的思想,就没有伟大的作品;没有伟大的哲学,就没有伟大的文学。巴迪欧的这部文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巴迪欧.小万神殿[M].蓝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蓝江.小万神殿·序言[J].南京大学哲学期刊,2011,(04).

  [3] 巴迪欧.真理与数学(原载于生产第三辑)[J].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