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张志元、李娟娟: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以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为标志,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正式出版,社会主义历经330多年的曲折发展,完成了由“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向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跨越,深刻改变了社会主义运动在时代变化中的历史进程。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一重要论断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发展和运用提供了根本遵循。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建立政权并进行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践,推动世界无产阶级在谋求自身解放中,走上了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最有作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态势,对于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振兴增添强大的中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世界社会主义由低潮走向振兴的十年,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人民群众是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跳出唯心主义的“怪圈”,突破“自然”“神”和“绝对精神”的主导地位,马克思首次将“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历史领域的逻辑起点,认为人类社会并非单个人的组合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构成了社会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动力不能到历史之外去寻找,而应该回归人的本质,人在实践中追求解放和发展的历史主动性,决定了不是孤立的人而是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从“抽象的个人”理解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宣扬为超阶级的一般人性的诉求,脱离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视域解释全人类的“普世价值”,实质是资本逐利性的外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把握以人为本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继承和创新。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健全基层民主制度,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建设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党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医疗物资和技术援助,为人类应对全球公共危机和挑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力量源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典范

如何使无产阶级以及所有被压迫阶级脱离贫穷,这是500多年来人类共同关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消解贫困、实现彻底解放的途径在于彻底消灭私有制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行按需分配。19世纪中后期,在对生产方式进行深入考察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以及所有被压迫阶级摆脱贫穷的关键是革命。而这种革命的实践逻辑在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破除以资本逐利性为本质的资本逻辑造成的物化与异化,建立起高度发达的、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公有制社会,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这些构想表明,实行社会公有制是人类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摆脱贫困的大势所趋。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在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等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新时代十年来,我们通过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等方式,落实扶贫与扶志、扶智精准方案,对接国家扶贫项目,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面脱贫。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完善绿色减贫政策体系,全面提升贫困人口致富能力,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我们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了信心和力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了中国动力。

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重要支撑

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而进行的战略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是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简单复制,而是我国前瞻世界发展趋势,注重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而作出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对收入水平提高、医疗服务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基本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建设等发生认识性转变,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由“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因此,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新时代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的十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繁荣发展,而且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步,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着力打破“卡脖子”技术对实体经济产业转型的掣肘,不断提高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航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切合中国实际,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加深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极大支持和鼓舞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在变革中走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振兴展示全新的发展前景

 

世界社会主义振兴发展,既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牵引力和推动力,更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驱动力和支撑力,中国式现代化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展示全新的发展机遇。

1. 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样本

基于对人类现代化历史的考察,现代化在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中萌生,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发展中探索,在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中创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人类社会由地域史、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各个民族和国家普遍交往和联系的过程,实现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同价值理性的张力和冲突来看,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工具理性的膨胀,掩盖了将劳动作为生存手段的价值理性,在阶级社会中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实现工人阶级解放的历史逻辑,主要以社会革命的形式获得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解资本逻辑控制的工具理性社会,进而向人的自由解放的社会过渡。

在批判继承资本主义现代化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本私有化和资本主义的超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100多个国家中130多个政党仍然保持共产党名称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亚非拉国家占多数。我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创新,推动各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为亚非拉经济社会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选择。习近平指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我们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得出的重要结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对于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推进社会主义文明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已被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所证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探明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规律,而且使人类把握了“现实的历史”,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不可逆转。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和实践,是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和通向“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全新选择,是在延续中华文明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辟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西强东弱”的绝对优势向相对优势转变,“东升西降”日渐明显。西方主导建构的传统人类文明正面临着一系列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人类文明亟需突破“文明优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等“历史的终结”的交往困境,在开放多元的文明交流互鉴中革新文明形式,融合文明基因,重构文明新范式。中国贡献于世界的文明方案是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一元论”的世界观、“国强必霸论”的国家观、“西方中心论”的发展观、“你输我赢”的伦理观,意味着唱衰社会主义的论调不攻自破,世界发展趋势和文明格局正在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向。在重塑人类文明格局、人类文明走向和人类文明关系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命运置于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文明互鉴、文化融合对推动社会主义发展进步、追求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彰显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共性,又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社会主义文明新发展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3.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进世界治理体系的变革展示中国方案

马克思预言的“世界历史”早已照进现实,“民族”的社会主义同“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的联系空前紧密,“世界之于中国”和“中国之于世界”交相辉映。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冲击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安全的风险加剧,影响政治多极化对话、国家与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治理秩序的不安全因素增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破解人类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任务艰巨。因此,如何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成为当今变乱交织、动荡变革时期的世界难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习近平在2013年就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趋向。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各国需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存在显著差异,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应对全局性“世界之变”、回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的历史逻辑,又蕴含着维护国际秩序的新理念和新方案。在充分尊重各国发展自主性的基础上,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同世界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着力打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网络,推动全球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新的智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历史航向

 

发展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党在总结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历史性地选择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在曲折发展中逐步走向振兴。

1. 在借鉴世界社会主义经验教训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改革怎么进行”“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应如何巩固和发展”等重要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僵化,甚至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研究和借鉴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坚持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正确处理姓“资”和姓“社”问题。面对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经济上的制裁和外交上的压力,我们党以强大的战略定力,从局部开放到全面开放再到制度型开放,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步并驱,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邓小平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党在改革发展中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独创性贡献的同时,继续为世界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注入活力。

2. 在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同时,我国一度出现了影响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稳定的政治风波,在事关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力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稳定。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呈现两种不同的发展潮流。一是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主推进的改革。在经济领域,苏联共产党人加快实施“加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忽视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在政治领域,苏联转向推行“新思维”改革,取消了党的领导地位,最终走向解体。在思想领域,苏联解体前夕的反共言论集中在歪曲党和国家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失守。1988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承认”了辩证唯物主义“陈旧”,19886月苏共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公开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随后,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相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成员国数量迅速减少。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以坚定意志和历史担当,顶住了西方国家所谓“制裁”的压力,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航向和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江泽民指出:“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但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社会主义已经崩溃。”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觉承担起回应“20世纪将以社会主义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共产主义的幽灵从此在地球上消逝”等错误论调的责任,在世界上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保护并挽救了社会主义的进步力量。同时,我国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推动改革开放步入快车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日俱增,形成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最强力量,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世纪。

3. 在成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积蓄新动力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转移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社会主义赢得比资本主义更广泛的制度优势,这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振兴最具标志性的成果。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处于新一轮衰退期的世界资本主义与处于新一轮上升期的世界社会主义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日趋激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全球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挑战。为了应对资金链断裂、企业破产以及促进经济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美元霸权向世界转嫁危机,导致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不同,21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不但没有实现国内的社会稳定,而且导致社会分裂不断扩大,民粹主义思潮蔓延,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动摇了世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经济全球化中引领和塑造着21世纪社会主义。习近平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历史贡献,为世界社会主义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注释略)

 

(作者简介:张志元,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娟娟,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年第1

发布时间:2023-04-19 15: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