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周良书:党的七大与党的作风建设

发布时间:2025-07-30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七大在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毛泽东总结并确立的“三大作风”,不仅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为民主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指明正确方向。
  毛泽东与七大的议程
  按照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也就是说,党的七大应在1929年召开,而实际上到1945年才召开,这与党的六大时间相隔17年。对此,胡乔木曾解释说:“最初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战争,后来不是战争,主要的原因就是整风,就是要研究历史问题。把历史问题研究清楚了才能开。”
  其实,早在1940年,党中央就计划在1941年上半年召开党的七大,总结六大以来党的历史经验,于是决定编印《六大以来》(文献资料),为七大的召开准备材料。这项工作由毛泽东亲自负责。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共党史上的“左”倾路线问题,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和更深刻的判断。但他的认识当时还不能成为全党共识。
  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党中央于1941年9月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党的历史上特别是土地革命后期的路线问题,批判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从此拉开中央领导层整风运动的序幕。会后,毛泽东亲自起草会议的“结论草案”,即《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党中央还成立了“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以毛泽东起草的“结论草案”为底本,并吸收整风以后各次中央会议形成的新认识,写成《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稿。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议案。这就是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的由来。
  第一个“历史决议”的通过,表明党已经具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条件。也正是在六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主持并讨论党的七大的议事日程。没有延安整风运动,就不可能形成第一个“历史决议”;没有第一个“历史决议”,就不可能有党的七大的顺利召开。
  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开幕。毛泽东致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提交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并就政治报告中的一些问题及其他问题作口头报告,作党的七大的总结报告,致闭幕词《愚公移山》。党的七大历时50天,至1945年6月11日闭幕,从而成为党的历史上会议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总结过去和开辟未来
  党的七大之所以成为建党以来“最盛大的最完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因为它在历史转折关头真正做到继往开来。如前所述,第一个“历史决议”本来是要提交给七大讨论的,但最终决定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对此,毛泽东解释说:“这是一个政策性的问题,不是随便决定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大会把重心放在历史问题上。”由此可见,七大的总方针是“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大会确定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其实,再向深一层看,党的七大之所以在历史转折关头能做到继往开来,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当时党中央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尤其是在党的建设问题上已经形成共识,并把它应用到大会议事日程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讨论中。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民主集中”。毛泽东指出:“中央和各级领导机关的领导同志,要注意听人家的话,就是要像房子一样,经常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这里说的是“民主”,同时他也强调“集中”,因为全党是一个整体,必须“统一思想”,必须“一致行动”。毛泽东指出:“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
  第二,强调“团结同志”。毛泽东指出:“凡是政治上过去犯过错误现在改正了的同志,我们都要团结他们,全党要像决议上所说的团结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对此,他在七大预备会上作进一步说明:“过去常说,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那是写文章的词藻。我们这回说,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我们要把同志看成兄弟姊妹一样,从这里能得到安慰,疲劳了,可以在这里休息休息,问长问短,亲切得很。”
  第三,注重“以上率下”。这尤其表现在“自我批评”问题上。毛泽东还亲身示范,在大会上作自我批评:“我这个人也犯过错误。一九二七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是在经济问题上缺乏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以经济问题写错了。此外,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无论在军事、政治各方面,或在党务工作方面,我都犯了许多错误。这些东西都没写上去,不写并不是否定它。因为按照真实历史,真实情形,我是有错误的。”在党的建设中,这种“以上率下”的导向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三大作风”和实话实说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它的基本精神写入大会通过的新党章中。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具体问题。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对于党内和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要采取严肃的态度,积极地开展党内思想斗争,不断地清除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作风,保持党的思想的纯洁性。
  “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不仅在政治报告中用书面语言将之概括出来,而且在口头报告中还以通俗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要讲真话”,实话实说。毛泽东讲得很形象,叫作“不偷、不装、不吹”。
  什么是“不偷”?毛泽东指出,把别人写的整本小册子,换上几个名词,就说是自己写的,把自己的名字安上就出版了。这种事情历来就有的,叫作“抄袭”。这是不诚实的表现。马克思的就是马克思的,列宁的就是列宁的,都不要把它偷来变成自己的。
  什么是“不装”?毛泽东指出,偷是社会现象,装也是社会现象。我们党内历来不允许装。不知道不要紧,知道得少不要紧,即使对马列主义知道得很少、马列的书读得很少也不要紧,知道多少就是多少。千万不要“猪鼻上插根葱——装象”。
  还有一个“不吹”,就是报实数,不要扯谎。过去打仗时,有的部队发捷报,讲俘虏多少、缴获多少,喜欢虚报战绩,以壮声势。但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明确要求“实报实销”,不仅要客观反映自己的成绩,而且也要敢于将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向大家公开。
  毛泽东指出:“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党的作风就可以更切实了。”由此可见,对党的作风,毛泽东在七大上不仅有总结和概括,而且有倡导和践行。在大会开幕词中,他强调“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大会闭幕词中,他又借用“愚公移山”寓言,号召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都表明在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史上,党的七大确实具有界碑性的特别意义。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7月24日
  网络编辑: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