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徐小强 谷照亮:高校功能型团组织要增强“三性”提升“三力”

发布时间:2025-05-13
字体: 打印
分享:
  高校共青团在全团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肩负着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光荣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等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高校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要求等随之发生改变,迫切需要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组织设置,优化组织功能,不断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
  为全面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条例明确指出,应当指导设立功能型团组织。高校功能型团组织是建立在各级学生会、社团等学生自治组织或某项任务群体基础上的基层团组织,主要负责团员日常的教育、管理、监督,组织团员青年加强政治学习,同时紧盯新时代青年需求,提供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指导,更好服务青年师生成长成才。功能型团组织一经产生,便得到了高校的积极响应,赢得了广大青年的关注与认同,但在工作过程中,相较于传统的实体型团组织,如何进行身份定位,如何提升育人实效成为高校功能型团组织建设亟待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牢牢把握政治性是功能型团组织的本质属性,提升思想引领力
  政治性是共青团组织的本质属性,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共青团的政治责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交互作用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引导方式,服务模式逐渐削弱,青年师生的思想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阔、个性更加鲜明、需求更加多样,对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共青团主责主业意识不强,没有把思想引领工作放在首位,导致工作出现虚化、弱化、淡化、边缘化的倾向,实体型团组织在青年师生中的有效覆盖和影响力有所下降。与实体型团组织多建在系、部(室)、班年级等正式组织不同,功能型团组织多设立在非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打破了学科、专业、年级等限制,是青年基于兴趣、爱好、特长等个人偏好因素成立的自治组织,极易获得群体内成员的高度信赖和一致认可,具有较强的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且非正式组织中的“意见领袖”在组织内拥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大学是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功能型团组织绝对不能牺牲政治属性来换取青年大学生的参与与支持,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激发青年潜能与活力,最大限度凝聚跟党奋进的青春力量。针对少数团员青年政治意识淡化、组织意识弱化、模范意识缺失的现象,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学在经常,用在日常,帮助青年师生在参与各项活动中学好政治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断夯实青年师生的信仰信念之基,有效实现团的组织延伸和工作覆盖,推动“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的有机融合。
深刻认识群众性是功能型团组织的鲜明特征,增强组织凝聚力
  伴随着网络社会空间拓展和学生自治组织发展壮大,高校共青团工作开放性日益增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分化重组更加频繁,部分青年大学生实际游离于团组织之外,高校自上而下设立的实体型团组织在青年群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削弱,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覆盖出现盲点,原有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方式面临更大挑战。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来源于各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员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
  共青团组织体现了先进性与群众性的辩证统一。先进性以群众性为基础条件,为群众性提供明确的导向和引领;而群众性则以先进性为前提要求,构成先进性得以体现和发挥的坚实基石。坚持并维护先进性,能够确保群众性活动和实践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同时,充分注重并加强群众性,才能使先进性的理念与价值在社会中得以深入实践与广泛传播,发挥其应有的广泛作用与影响力。新时代高校功能型团组织建设应加强学生自治组织管理,选树典型、展示形象,以身边的榜样示范带动广大团员青年,让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中时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要紧密把握当代青年的时代脉搏,深入洞察其思想动态与需求变化,从而有效引领青年风尚,成为青年群体中的风向标与引领者,不断打牢组织基础,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内容,让广大青年学生向往加入高校共青团组织,更要加强网络社群建设,方便团员青年找得到团组织,吸引他们参加团的活动,不断延伸共青团工作手臂。
深入理解精准性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生命线,提升团组织的服务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青团要“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唯有聚焦青年需求,积极深入青年之中,把握青年思想脉搏,积极回应青年所思、所盼、所需,切实解决青年在思想、生活、工作各方面遇到的难题,才能真正赢得青年的内心认同和长久支持。
  丰富的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是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重点和工作优势,也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增强服务力的重要依托。功能型团组织根据青年聚集时空特点、生活空间、成长发展需求,给广大青年提供了交流互动、参与社会、获得服务的新型关系空间和组织形态。功能型团组织要通过组织各类文艺活动为青年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展示舞台,要以充足的高水平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不同团员青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以“小故事”“小切口”向青年传播“大道理”“大格局”,打造更多深受青年喜爱、符合青年特点的精品活动;要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要深化挖掘校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力作,在“润物无声”中彰显引领实效。要着眼促进青年发展,始终维护青年利益,要以“中国国际创新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为载体,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服务团员青年创新创业需求,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衔接与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