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要瞄准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就是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之一。当前,学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突破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接下来应集中力量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 ,这是中国给世界作出的原理性和原创性贡献。作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力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道路、理论、制度和话语上的“一元化”论调,为人类探索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样本,而且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格局,为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作出了中国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和拓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彰显了党的强大领导力。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是内在关联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2024年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这也表明,党的坚强领导是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方位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对于新时代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拟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力”“谋划力”和“落实力”三个维度,来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领导力,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间的本质关联。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力
在顺应时代前进潮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中创新而为,是科学解释世界和能动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活力,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创新、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最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由浅到深、由探索到成熟,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实践的不断丰富,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突破。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才得以获得新的规定性,不断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第一,创造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主题,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道路选择是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根本前提,这是由于“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历史地看,为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近代中国人孜孜不倦地探寻着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器物层面开始,然后上升到制度层面,最终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然而,这些探索呈现的基本都是“西方现代化在中国如何具体实现”的不自主状态,即“现代化在中国”,无疑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现代化建设发生了一个最大变化,即实现了从“民族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变。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搬照抄别国的现代化模式,而是基于自身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并在新时代深化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今,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已然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充分证明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3]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 作为一种“新道路观”和“新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从发展动力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将现代化寄托于外部力量的依附性发展道路,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来推进;从发展策略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重对外开放轻自立自强的实践范式,确立了在自立自强中推进对外开放的现代化策略;从终极目标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宰的“利益至上”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追求,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从推进路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实现现代化路径由“单选题”变为“多选题”,有力破解了“现代化与国家独立性之间的悖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从文明意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改写了近300年形成的由西方文明主导世界秩序的深层结构,既深刻改变了中国面貌,也深刻改变了人类现代化整体图景。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第二,形成了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论述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新理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创新是实践进步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5]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克服艰难险阻,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在于我们党不断总结和提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规律,并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原理性、原创性、自主性的现代化建设构想,对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作出了深刻阐释,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继续深化和拓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论断,形成了涵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鲜明特色、重大原则、本质要求、思想方法等在内的解释范式和标识性概念,直接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与基本建构。具体来说:一是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1个核心主题,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鲜明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三是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四是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9个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6] 。五是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6个立场观点方法,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可以说,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提出,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完成了体系化、学理化的初步建构,呈现出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学理深厚的整体性概貌。除此之外,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有原则高度”的理论概括与总结,提出和深化一些具有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概括起来,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这些新概念最能代表中国式现代化之特质,充分体现了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标识性、核心性的概念。由此可见,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和全面升华,极大地扩展和深化了原有的认识,丰富和创新了原有的现代化理论。
第三,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各种挑战和曲折。这就必须变革一切不适应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各种因素,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和各环节,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层次均衡发展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新时代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7] 。这表明,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由过去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变为现在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应从重视“量的增长”转变为追求“质的提高”,进而以高质量发展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最终落脚在发展上,是否能够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现代化进程中领导力强弱的重要评判指标。”[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纵深发展。这主要包括:一是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由依赖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需求侧管理,使经济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以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形成释放内需潜力的可持续动力。二是统筹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健全城乡要素流动机制的同时,加强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形成更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经济”,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效能,为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在支撑。三是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依靠绿色发展,同步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保障优质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在绿色转型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四是坚定不移地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体系的健康大循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五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并坚持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力保障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公平正义。由此可见,我们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探索性事业,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创新、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可以说,创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之道,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强大力量和关键密码。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谋划力
强国时代要更加注重战略谋划。这是因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9] 。这意味着,思想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长久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及时对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并从战略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和战略部署。说到底,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超的战略谋划能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正确的战略判断。塑造平稳健康的外部环境,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关键在于对国家战略环境进行正确判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共同构成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面,这是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战略环境作出的新的重大判断。就国际环境来看,在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愈益加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就国内环境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处于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经济长期向好,制度优势显著,社会大局稳定,具有稳定增长的巨大潜力。同时我国依然面临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对此,我们必须要统筹好“两个大局”,在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战略关系中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作出明确的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作为中国的最高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战略策略问题,并善于从战略上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进行谋篇布局。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提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并同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和现代化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以及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准确把握,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小康”概念及“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三大提出“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明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并系统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不断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创造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重要战略安排,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并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调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科学的战略安排和重大部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对其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总的战略安排,深刻反映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 。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体现出我们党以高超的战略谋划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与水平,而且体现出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战略安排和战略部署,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保障。
第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部署作出科学的战略谋划。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 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以经济建设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也是以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来实现协同发展的全面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战略部署就以此为主要切入点,即从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作出科学的战略谋划;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建设作出科学的战略谋划;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作出科学的战略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建设作出科学的战略谋划;从推动绿色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科学的战略谋划。除此以外,我们党还从教育、科学、人才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方面谋划和全方位布局。更为深入地看,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部署的科学谋划,其实质乃是使“经济增长中心论升级为社会全面进步,工业化升级为新型工业化,市场化升级为市场决定与政府作用相结合,程序民主化升级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市民社会原子化升级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市化升级为统筹城乡发展,人类中心主义升级为环境友好型社会”[12] ,由此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综上可见,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描绘者和开创者,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谋划者和保障者。“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国家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和领导力量,其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则是它领导和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动力源泉。”[13] 我们党具有出色的战略谋划力,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统筹谋划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落实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宏伟的蓝图要想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抓好落实。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4] 这意味着,没有实干,再好的蓝图也是徒有其表;没有落实,再好的部署也是一纸空文;没有实施,任何辉煌的前景、任何理想的目标、任何远大的抱负,都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事实证明,新时代我国十多年创造的伟大成就、发生的伟大变革,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这一切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行力落实力,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真正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部署,不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第一,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落实力源自于深刻的自我革命。中国之所以能够作出和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集中全国的力量办大事,这在于中国共产党能以深刻的自我革命,确保全党自觉维护和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亨廷顿认为,对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而言,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而强有力的政党是建立合法公共秩序的保障。这是因为“强有力的政党却能够以一个制度化的公共利益来取代四分五裂的个人利益……成为维系各种社会力量的纽带”[15]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些国家之所以出现长期的社会动荡,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坚强稳定的领导核心,导致各个党派相互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进而导致利益群体结构失衡和冲突频发。从这一角度出发,比较各国政党的领导力可以清楚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突出优势就在于能以深刻的自我革命,有效避免政治上的无序和内耗,保证决策的高效性和很强的执行力,有序稳定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6]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从而形成强大的落实能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重大部署贯彻落实到位。这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始终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17] 。二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员者,能够进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够有效纾解各种离心因素,把社会力量高效整合在一起。三是中国共产党有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反思纠错能力,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稳步推进的“定海神针”。可以说,正是通过深刻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坚韧的奋斗意志,革除一切故步自封、停滞僵化的思想和行为,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全党自觉服从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把党中央精神和上级指示落实到位,实现战略谋划落地,并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重大部署,不断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所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切实将中国人民号召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上下一心、团结奋斗,使之汇聚起共襄伟业的磅礴力量,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第二,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落实力源自于让“关键少数”发挥好关键表率作用。行动是最好的引领,实干是最好的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18] 这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核心在于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形成和保持强大的落实力、凝聚力、动员力,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是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和积极建设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干在先的关键表率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五个“过硬”来打造具备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体而言,一是领导干部要做到“信念过硬”,致力于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终身;二是领导干部要做到“政治过硬”,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领导干部要做到“责任过硬”,敢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勇担时代赋予自身的职责使命;四是领导干部要做到“能力过硬”,进一步强化自我学习意识,全面提高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将学习教育落到实处、引向深处;五是领导干部要做到“作风过硬”,必须站稳群众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带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根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一征程中,国内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三大差距”等仍需进一步缩小。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断发生。对此,只有领导干部切实扛起主体责任,以信仰守护初心,用行动诠释使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发挥好关键表率作用,才能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进而以强大的落实力、凝聚力、动员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第三,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落实力源自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为什么能够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领导优势。从毛泽东同志的“人民万岁”,到邓小平同志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再到习近平同志的“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这一声声表白,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我是谁”的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多年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即党的强大落实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才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能够凝聚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来落实党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只有赢得人民,动员人民,将人民的力量汇聚起来,才能产生强大的领导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以高品质的生活来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现代的民主政治来增强人民行使自身权利的民主意识和提高参政议政的民主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通过更多优秀的作品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使人民普遍建构起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现代心灵秩序;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以及构建绿色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来构建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始终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在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价值理念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才得以迸发出强大的落实力,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决心,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实际上,无论是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时期,还是在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无论是在春潮澎湃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还是在惊天动地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放在一切政党活动的至高位置,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从而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以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落实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最显著的优势和最有力的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的现代化新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伟大成就,靠的就是党的全面领导,靠的就是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如今,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只有不断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作者简介:张艳涛,厦门大学党委党校副校长,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婧薇,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体系研究”(21AKS001)的研究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