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高松: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三重论域

发布时间:2024-07-17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置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高度,突出强调文化自信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首次出现“文化自信自强”。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的话语转变,凸显了文化主体从精神状态到实践意志的演进逻辑。“文化自信自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的提出,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彰显,标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的文化属性和价值支撑,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价值立场。
一、何谓自信自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刻意蕴
  基于学界已有的研究共识,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主体对其自身形成的文化价值、文化精神、文化道路的坚定信仰和强烈确信,是对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强烈认同和坚定底气。从文化主体性和整体性视阈看,文化自信自强集中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群体自信,同时涵盖了集国家、民族、政党以及人民于一体的自信自强,其实质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和充分肯定,对文化自觉行为的理性彰显和理性选择,对自身文化图景、文化图强保持坚定信心和信念。可以说,文化自信自强集中反映了文化主体的文化取向、文化态度,是观念层面自我确信与实践层面自我强化的有机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作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核心力量,其文化主体性是党领导人民在文化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彰显了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有机融通,蕴含着文化主体对其文化价值判断、文化立场选择、文化发展图景的深刻把握。由此而言,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依托,展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
  (一)核心要义:文化主体对文化价值判断的自信
  文化自信自强是基于中华民族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居于主体性地位,以民族主体的一致性、文化记忆的连续性而产生的高度自觉的价值认同,是文化主体价值省思、价值觉醒的结果。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要义体现为文化主体对文化价值判断、价值认同的自信,其实质是价值自信,是确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价值。
  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主体所蕴含的价值观。文化自信自强内在体现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坚定守护和充分肯定。通过对文化的价值甄别、价值重构和价值超越,文化主体能够始终恪守主流文化价值,对自身价值观念、价值力量整体确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升华、价值整合的结晶,是文化主体自主建构的产物,从价值维度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基于文化发展繁荣的价值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体人民的文化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基于深厚价值基础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进而能够以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文化认同。因此,通过坚定价值自信进而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能够提供重要的价值示范和价值引领。
  (二)基本前提:文化主体对文化立场选择的自立
  在文化多样性、思想多元化的激荡碰撞中,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独立性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基本前提。文化自信自强表明文化主体能够独立自主决定自身发展方向、发展道路,能够旗帜鲜明宣誓文化立场、捍卫文化主权。文化自信自强充分体现了文化主体对其自身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目标走向的理性选择和笃定自信,体现着文化主体对其文化创造力、文化使命感、文化责任感的深刻体悟和科学审视。
  文化立场决定文化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明确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文化自信自强体现为民族立场的文化表达。通过摒弃文化自卑、文化自负的心态,能够始终树立文化主体意识、恪守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始终秉持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文化主体能够自我认知与自我觉醒,以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正确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可以说,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主体的理性选择和文化立场的情感表达,是历史演进与现实选择双重逻辑的必然结果。正是因为掌握文化发展的价值目标和实践目的的主动,文化自信自强使得文化主体得以确证。
  (三)本质要求:文化主体对文化发展图景的自强
  文化作为时代的鲜明标识,文化兴衰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休戚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状况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之间的逻辑机理,从文化建设维度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文化自信自强的本质要求。历史和现实表明,文化自信自强不仅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源于对中华文化辽远恒久影响力的乐观态度,更来源于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然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在世界文明图景中,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情怀表达。文化自信自强既是基于中华民族辉煌奋斗史的历史昭示和行动愿景,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承接和实践意志。文化主体依托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信以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引领社会进步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文化自信自强集中体现为文化主体聚焦文化图强,以积极的文化心态、创新的文化能力庄严宣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自身文化强大的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充满坚定信心,对自身前途命运和未来发展前景始终保持历史主动、战略定力。
二、何以自信自强:文化自信自强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彰显着文化自信自强的生成逻辑,阐释了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基于大历史观审视,文化自信自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凝结着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百年探索,承载着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自信,有着清晰的发生学脉络。
  (一)文化逻辑: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民族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生命载体,创造灿烂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历经数千年文明发展与传承、赓续与创新,呈现出永不褪色的历史生机和文化价值,也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自强的文化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华民族受益于中华文化的哺育,博采众长、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以承古开新的文化精神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涵养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主体性和文明创新性的统一,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文化自信自强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创造基因的内在驱动,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更是基于大历史观和文明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历史回应。从这个意义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涵育着文化自信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文明贡献,构成了文化自信自强的文化根脉和历史底蕴,深沉而持久地淬炼着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自强,这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源泉所在、命脉所在、底气所在。
  (二)实践逻辑:凝结着党对文化发展道路的百年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主动承担起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明传承禀赋,以坚实的实践支撑不断塑造着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逻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贯穿党的百年文化发展道路一以贯之的文化追求和实践必然。
  伟大社会革命是近现代中国历史脉络生成和演绎的主线。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锻造了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铸就了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了中华文化发展新的样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指明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方向,明确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明确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实践遵循。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相耦合,批判吸收借鉴国内外文化中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实践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又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确立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准确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将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明确提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奠定了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依据和实践基础,最终体现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文化气度、民族气质。纵观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道路的百年探索,文化自信自强不断被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赋予新的内涵,是民族性与时代性、实践性与现代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中,能够适时调适自身的文化目标、文化战略和文化范式,尤其是贯穿于文化主体中科学的理论指导、崇高的价值取向、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历史逻辑:承载着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自信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面临西方文明的严峻挑战,出现了“文明蒙尘”的严重危机和发展困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在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正是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历史驱动中,历史自信进一步深化了文化自信自强,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根本扭转,“文明蒙尘”的历史彻底改变。
  文化是在历史基础上生成的。基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积累、深厚文明积淀的历史自信,是文化自信自强生成的基础。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复兴的根本在于中华文化复兴,文化自信自强则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前提和内在保障。文化自信自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历史主体的自觉自省,汇集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底色。新时代10年,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性跃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重新焕发活力,以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发生和涵养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样是全方位的。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定历史自信为提振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重要保障,进而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对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信心,也为文化兴盛开辟了广阔空间和光明前景。文化自信自强顺应时代主题,诠释了时代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主动。
三、何能自信自强: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理路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把握“两个大局”,实现文化自信自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理路,坚持内在要求与外在需求相统一,尊重历史与直面现实相贯通,秉持实践原则,注重主体建构,明确路径选择,以守正创新提升文化自信自强、以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一)实践原则:以守正创新提升文化自信自强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大规模的输入,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中华文化主体性受到极大冲击,文化主权遭受严峻挑战,文化自主成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迫切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历史和现实表明,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实现文化守正创新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题中之义,提升文化自信自强就需要秉持守正创新的实践原则,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文化价值取向,对自身文化客观准确定位,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
  首先,把握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主体的内生要求、民族生存的核心力量。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完善现代文化,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和灵魂。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以守正创新提升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持续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和“根脉”,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唯有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接续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以“两个结合”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交融,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次,厘清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在本质区别。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明确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也要使自身文化保持持久的交融性和开放性,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既不能妄自尊大、自我陶醉,更不能自我贬低、自我否定。应当善于从世界变化发展的大格局出发,理性看待中西文化差异,正确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正确审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当代西方文明在形成基础和本质上的差异。提升文化自信自强,需要找准自身文化定位、增进自我认同,注重挖掘、体认和尊重自身文化特性,坚决摒弃文化认同中的不良心态,正确反思西方文明的弊端和危机,不断夯实文化认同根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价值取向,更加自觉地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应当更加自觉、毫不动摇地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走向,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不断巩固和坚守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凝聚新时代文化发展共识。
  最后,凸显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人民价值逻辑。文化自信自强的主体是人,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实践主体、价值主体。从文化自信自强的生成逻辑来看,文化自信自强的内核包含了文化主体的自信和自强双向互动、双重逻辑。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承担者,也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者,坚持和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既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主体性要求,更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遵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将创新精神贯穿精神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全领域,鼓励人民群众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广泛参与文化创新创造,创作生产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另一方面需要遵循认知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取向,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繁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食粮,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认同感。
  (二)主体建构:以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文化主体自身只有具备了文化自觉,由内而外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才能以正确的道路选择、科学的理论引领和完善的制度建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因此,通过文化主体建构,不断塑造文化主体意识,培育文化主体精神,激发文化主体动能,对文化发展的内在自觉才得以成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强基石。
  首先,塑造文化主体意识,为文化自信自强厚植文化认同根基。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的主体内容,强烈的主体意识是推动文化主体由应然向实然转换的应有之义。立足中华文化根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基因、文化养分,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自觉行动,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主体意识层面释放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激发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主体自信,进而赓续中华文明、增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同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治国理政全过程,内化到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心灵深处和行动之中,以价值共识、民族自信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主体意识。
  其次,涵养文化主体精神,为文化自信自强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体现了百年大党掌握历史主动的精神自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精神品格。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需要我们涵养文化主体精神,更加自觉地从革命历史中挖掘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在实践中自觉坚守和传承弥足珍贵的革命文化。同时,需要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准确把握和阐发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核,深入挖掘和阐释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不断使之延伸拓展,为革命文化存续新的时代特质和价值意蕴,在培育和塑造伟大民族精神中为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注入精神力量。
  最后,激发文化主体动力,为文化自信自强注入强大内生动力。文化自信自强的存在发展,必然需要依托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文化理论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的文化主体性,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智慧、力量充分挖掘释放出来。通过聚焦人民群众实践,不断激发文化主体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持续激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生命力,进而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同频共振。同时,坚定不移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美好需求,践行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路径选择:以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信自强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标识,既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文化自信自强,需要依托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早在1949年,毛泽东同志充满自信地预见,“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面向文化强国、民族复兴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自信自强亟需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力、增强文化竞争力、扩大文化影响力,通过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之路,以崭新的文化面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首先,激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力。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必由之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需要大力营造守正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通过融合文化创造力和文化主体性,持续释放文化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厚建设文化强国的社会土壤,使创新成为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核心动能。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文化创新意识,以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形态,涵养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动能,激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文化制度改革实现文化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创意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文化内容、文化样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创新,着力破除文化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注入新活力。
  其次,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竞争力。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力量日益凸显。实践表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要实现文化自信自强,必须通过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引导力等“软实力”,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显著优势。通过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新时代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实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竞争效能。同时,牢固树立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坚定捍卫自身文化权益,切实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自觉警惕和防范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和渗透。
  最后,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通过加强文化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文化开放与文化融汇中不断拓展文化传播主体范围,赋能中华文化生机与活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以真实、立体、全面的形象,向世界全方位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从多元主体的供给和需求出发,统合各类文化主体优势,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积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创造性构建中国文化话语权,推动形成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匹配的国际话语范式。同时,基于文化多样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辩证取舍的态度,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不断塑造世界文明新格局、促进人类文明新繁荣,将富有时代意蕴的中华文化推向国际舞台,向世人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高松,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体系研究”(21CDJ013)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