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杨宗儒: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论析

发布时间:2024-06-17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4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指出:“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树立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神圣使命。推动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在理论上明确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发现实践中存在的影响和制约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效果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正确党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党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的根本性看法与判断。正确党史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功能上的互补性、内容上的契合性、方法上的一致性,构成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据。准确把握正确党史观的科学内涵及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关联,积极推进正确党史观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对于强化高校思政课育人功效、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其一,有助于强化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效。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着深厚丰富的经验智慧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治国理政和教化育人的重要功能。注重用党的历史教育广大青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正确党史观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正确党史观的功能取向之一,便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艰辛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进他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使他们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同高校思政课的功能及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思政课课程的目标,“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见,正确党史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基本功能和价值目标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肩负着为党和人民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就此意义而言,推动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既是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功效的内在要求,也是充分发挥正确党史观功能的有效途径。
  其二,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党史发展的本质意涵。概括而言,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是一部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以正确党史观为导向,探寻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党史本质意涵的内在关联,推动彼此之间相互融通,互为支撑,对于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具有显著作用。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第四章“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论及“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时提到:“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抗日民主政权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民主自由权利”。这句话高度凝练地描述了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实践,但倘若缺少生动鲜活的史料支撑,势必会影响教学的历史感和说服力。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党的历史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这一本质意涵,选取“豆选”作为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为了让广大不识字的民众广泛参与选举,创造了“豆选”这一民主选举形式。选举时,每位候选人背后放一只碗,豆子代替选票,群众把手中的豆子投进自己想要选的候选人的碗里,最终以碗中豆子的多少决定谁当选。当时,很多地方流传一首歌谣:“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1943年,在苏北根据地访问的民主人士张云川在目睹“豆选”场景后,由衷地慨叹道:“他们这种选举方法,和可以发挥自主能力的各种事实,是给借口民众不识字、程度太低即不可能实行民主者以最有力的打击。”这种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选举方式,是对教材“抗日民主政权努力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民主自由权利”的生动诠释。
  其三,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党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表达出来,形成具体的党史书写,即党史叙述。党史功能的发挥和党史本质的呈现,均离不开特定的党史叙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叙述党的历史,是正确党史观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运用正确党史观叙述自身历史的示范样本,其中贯穿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的科学思维。这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理念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深入把握这些思维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思维方法来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确立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克服刻板说教、照本宣科的陈旧教学观念。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例。精神作为社会存在的意识反映,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要使高度凝练的每一种精神内涵有机融汇到思政课教学中,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就要学会运用具体历史的思维方法对精神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解和转换,善于挖掘每一种精神背后所蕴含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使得原本抽象的精神在历史情境和历史人物的支撑下变得丰厚饱满。正如胡乔木在谈及党史叙述时所言:“要写出许多感动人的场面。仅仅说某某同志‘英勇牺牲’了。这几个字还不能令人感动。我们的党史本一定要有科学性,要有科学的分析,科学的论断,要对重要的问题作结论,同时又要有生动的叙事。要穿插一些重要报纸的记者、作家的评论,要写出党史人物斗争生活的细节。”这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极富启迪意义。
二、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薄弱环节
  在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实践中,推动正确党史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融入效果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党史知识不够扎实系统、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党史实践教学衔接不够紧密。
  一是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据相关研究统计,2010—2020年间,共有30种思潮进入过中国主要社会思潮榜单。在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是其中典型的一种。从《人民论坛》发布的近十余年最值得关注的“十大社会思潮”的报告来看,2010年、2013—2017年、2020年,历史虚无主义均为主要社会思潮之一。历史虚无主义究其本质,是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由于党史研究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拿党史做文章。党史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以支流代替主流、以细节代替整体、以主观代替客观、以臆想代替史实为主要表征,其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一个显著趋向,是传播受众低龄化。当前的在校大学生,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虽然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但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和辨析能力,往往容易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感染者和误导者。比如,在土地改革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者美化地主形象,提出为地主“平反”,认为地主阶级是当时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里,有利于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地主阶级不应该打倒,旧的土地制度没必要改变,以此虚无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并进而虚无中共革命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当历史素养不足、好奇心理较强的大学生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提出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和言论时,一时难以辩证认识和理性分析其真伪及背后的真实意图,容易导致历史认知和价值认知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其对党的政治认同,也为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困难。
  二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党史知识不够系统扎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直接关乎课堂教学质量。高校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党史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百年党史更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具备系统扎实的党史知识,是将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毛泽东曾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虽然是1942年3月毛泽东就如何学习和研究党史提出的要求,但对于当前思政课建设仍有现实指导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坚持受教育者先受教育,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知识,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夯实自身运用正确党史观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本领与能力,才能更好发挥正确党史观的思政育人功能,更好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然而,就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情况来看,由于专业背景、研究领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思政课教师对于党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习惯于将所教授课程内容限定在现有教材体系之内,对于正确党史观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性认识不够,缺乏党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党史知识掌握不够系统扎实,“既较为欠缺对党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等问题的深入认识与系统把握,也较为欠缺对党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历史经验等问题的正确认识与深刻把握,甚至对党史存在错误的认知偏见。”这直接制约着正确党史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展开。
  三是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党史实践教学衔接不够紧密。推动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持久性、系统性的工作,除了充分运用思政小课堂,还要善用党史学习教育社会大课堂,积极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一体化育人格局。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尤其在开发利用红色基因库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大中小学要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同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公布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此同时,近两年各省市高校会同当地红色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活动。这为拓展校地协同育人教学功能、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优势。然而,当前高校在构建常态化长效化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高校在运用党史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不够重视对各门课程教材知识内容与实践教学资源之间关联性的深入探究以及教学方案的系统设计,导致实践教学与教材内容相互脱节,不成体系,无法形成合力,以至于“使得对人的全面教养、对人的灵魂原本起着整体作用的教育却变成了某一门课的任务、某一本教材的任务、某一个或一些教师的任务、某一个机构的任务;变成了在一个集中的时段里进行的事情。”从整体上影响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党史实践教学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中的联动作用。二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形式单一、创新乏力等问题。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习惯于采用集体性的参观、考察等实践教学形式,这类实践教学形式虽有其优势,但因没有充分考虑参与者的需求、兴趣与期望,且不易全面关注到实践过程中个体的参与感、体验感与获得感,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推动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要彰显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协同育人价值,达到以正确党史观引领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的目标要求,需要在立足当前影响和制约融入效果的现实难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优化融入路径,即重点讲清楚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树牢青年学生正确党史观、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研修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史知识素养、增强党史学习教育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重点讲清楚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焦这一主题,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阐述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贡献,形成了党的历史的主线。党的历史的主流是相对与支流而言,强调的是决定党史性质或状态、方向或趋势的方面。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既有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也有在前进道路上经历失误和曲折,犯了严重错误的历史,但总的来看,党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是主要方面。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推动正确党史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在于讲清楚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讲清楚党的百余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同时,不能因为成就而对失误和曲折避而不谈,而应从汲取历史教训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误和曲折产生的复杂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失误和曲折,应着重分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研究防止重犯的办法、措施和制度。”高校思政课应以此为遵循,讲清楚党的成功与失误、成功与经验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树牢青年学生正确党史观。推动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党史观教育,既要坚持正面引导,又要在探寻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与历史虚无主义代表性观点的关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予以澄清和批驳。这首先需要教师加强对党史领域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的梳理和追踪。以“概论”课为例。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在不少方面是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对象。比如,在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过早结束新民主主义,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有违生产力发展规律,据此炮制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改早了”的谬论。不仅如此,历史虚无主义还以改革开放后允许和发展私有制经济为由,进一步否定19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消灭私有制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甚至片面地认为改革开放后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又退回到当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如,历史虚无主义将“文革”和“文革时期”相等同,借彻底否定“文革”来彻底否定“文革时期”,进而彻底否定改革开放前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如此等等。对此,“概论”课教学不能回避,而应该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正确党史观和方法论,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针锋相对的批驳。如“概论”课在讲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时,需要着重对社会主义改造“早产论”的历史虚无主义本质加以揭露和批判。一方面,讲清楚该“早产论”的错误性,即犯了“唯生产力论”和“唯条件论”的唯心主义错误,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片面地歪曲和理解。另一方面,讲清楚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合理性,即当时中国已经基本上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正如邓小平所言:“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社会主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引证翔实确凿的文献史料,将各种条件直观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认清“早产论”的实质和危害。
  第三,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研修提高思政课教师党史知识素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推动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党史知识素养。这需要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修两方面协同发力。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自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富有问题意识的党史学习。重点学习党的三个历史决议,深入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等党史基本著作和权威读本,及时关注党史研究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通过学习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切实增强正确党史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研修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主学习为其党史知识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但通过参观考察革命文物、遗址遗迹以及各种革命纪念场馆等实践活动,则有助于其获得对党史更加直观、具象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所学党史知识的理解。《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指出,要“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精心设计展览陈列、红色旅游线路、学习体验线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据统计,目前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开放率超过93%,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600家。经常性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前往各级各类红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培训和研修,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史知识素养,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正确党史观融入意识和技艺的重要渠道。
  第四,增强党史学习教育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增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在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如网络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被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对思政课改革创新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掌握和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教学,是增强党史学习教育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在课内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及线上党史资源开展专题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比如,2024年4月,北京推出全国首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该地图运用VR等信息技术,生动呈现全市16个“区—校”共同体中超过200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教案,并涵盖虚拟展馆、数字展馆、生动实践等多个子模块,其中上线的虚拟展馆有北大红楼、中共中央香山革命纪念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海关博物馆、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等。这些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政课尤其是“纲要”课和“概论”课开展课内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树立正确党史观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支撑条件。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实地参观考察,借助虚拟场馆开展教学,有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有助于克服组织困难、参与热情低下等现实难题,使学生不出教室就能身临其境地观看展馆中的档案、文献、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资源,能更直观和详尽地了解具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此外,在课外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真实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出既能切实衔接补充课堂理论教学,又为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真正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党史实践教学能动互补、共融共生。
  将正确党史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推动构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关键渠道,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品质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政课教教师要在不断提升自身党史知识素养的基础上,紧扣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正确党史观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内在逻辑关联,讲清楚正确党史观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注重运用正确党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党史实践教学的衔接性和互补性,让正确党史观在广大青年当中“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教育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
  (作者简介:杨宗儒,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