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共党史与党建

周建超: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发布时间:2024-01-12
字体: 打印
分享:
  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理论创新的人民性特质,以及人民群众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我们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历史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我们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经常深入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理论创新智慧。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承担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同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相结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才能找到实现自己目标任务的主体力量,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我们党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落脚点。
  一种理论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实践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具有把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联结的直接现实性特点。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人民群众的实践过程,是检验一切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科学答案的历史过程。离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党的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理论作用发挥的效度取决于理论见诸实践的深度。人民在社会实践中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将激发自己去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解决矛盾问题的新方法,产生新的理论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主题,立足人民实践创造、集中全党智慧、不断回答时代课题,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
  回顾历史,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他在《组织起来》一文中曾用“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来阐明群众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要求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汇聚群众的经验智慧加以总结、指导实践。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毛泽东同志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强调人民大众的实践力量。中国共产党正是运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和聪明才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不断探索实践。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这些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思想认识的突破与升华,无一不是党坚持实事求是,在总结人民群众鲜活实践的经验智慧中获得新的理论成果,进而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情系人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不断汇聚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和力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他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历史与实践证明,党的各种正确意见和主张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也是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实践要走好群众路线,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也要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科学的理论只有真正为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满足群众的需要,才具有价值意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因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历史证明,实践的创新活动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使创新活动的智慧结晶符合人民的需要,否则就会损害人民的利益。党的理论创新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相联,并作为一股强大的内生动力驱使着党在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开拓进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开辟新境界。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和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形成新鲜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概括,并将之上升为理论形态以指导社会实践,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创造历史的过程,也是党的理论创新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的过程。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才能集中人民的创造智慧,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其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有效办法和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新时代新征程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新特点,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汲取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首创办法和实践形式,总结提炼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独创性思想、突破性理论,进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群众面对的突出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总结提炼出来,才能做出符合真实情况和民情民意的科学决策和部署,党的理论创新也才能永葆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这一实践和价值主体出发,使党的理论创新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也只有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才能使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不断与时俱进,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红旗文稿》202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