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9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中共党史党建学”列入法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这是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笔者在此就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核心议题和目标任务等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谈一些想法,与同仁交流。
一、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核心议题
从1981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实施。从此,我国的学科发展以学位授予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基础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科体系建设在学科门类中设若干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设置二级学科。这对于建立健全规范的学科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是基于问题而产生,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固定的二级学科难以涵盖研究内容。因此,从2011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开始,不再规定二级学科,只是列出一些研究方向,由学位授予单位在一级学科授权的权限内自主设置研究方向。
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一级学科设立后,新增学位点的单位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确立哪些研究方向、研究哪些核心问题。学科研究方向的确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一是遵循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可替代性是学科体系建立的基本条件。二是取决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这是学科设置的外在驱动力。三是学位点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保障。研究单位长期形成的研究特色和研究队伍自然会影响研究方向的设立和研究成果的产出。从很多学校设置的研究方向看,各学校虽然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研究基础,但主要还是基于研究对象和功能定位等学科内在要求来确定研究方向。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已经成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郑重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党的理论源头和思想基石,理应成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性质、地位、作用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是党史党建学科的基础理论。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与政党理论揭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和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既要研究经典文本,更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广的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与当代世界现状,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创新与发展,并进行政党比较研究。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党自身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深入研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发展历程、内在逻辑、科学内涵等是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
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背景下,党史研究要加强与党建研究的融合,进行整体设计,突出重点,在史论结合中揭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规律。一是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百年奋斗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赶上时代、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进程。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线。围绕主题主线构建中共党史的叙事体系是深化党史研究的必由之路。主流相对于支流而言,历史也是由“主流”事件与“支流”事件共同构成,党的历史曾经历过挫折和磨难,这些毕竟是支流,并得到了纠正,党从中汲取了教训。一百多年的恢宏历程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就是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这“三史”有机统一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也是党史的本质问题。二是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第三个历史决议科学概括了党的百年奋斗的五大历史意义,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决议系统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五大意义和十条经验既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建研究的核心议题,要在党史与党建相融合、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历史根基、内在逻辑、理论特质和时代价值,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在纵横结合中深化党史研究。准确把握历史分期是历史学科发展的特色和基础。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党的历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实现了党的历史分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为纵向研究党史提供了遵循。从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维度分别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研究,能够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总结经验教训。从横向看,可以分别研究党在各领域各方面领导人民奋斗的历史,主要包括党领导军事战争史、经济建设史、政治建设史、文化建设史等,并继续深入研究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会议等等。
第三,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
中共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对党的建设的研究也逐步发展起来,党校教育中很早就开设了党的建设的相关课程。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将党建学科纳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之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党建学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此后很多高校自主设置了党的建设学科。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确立为一级学科,强化了党史与党建的融合,为党建研究提供了新机遇、扩展了新视野。一是深化理论研究,从整体上深入研究党的建设基本范畴、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品质。二是系统研究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两个“永远在路上”是党的建设研究的核心议题。要结合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宝贵经验,研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及反腐败斗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党的建设史研究。“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对党的政治建设史、思想建设史、组织建设史、作风建设史、纪律建设史、制度建设史、反腐倡廉史等进行深入研究,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一百多年来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研究。
中共党史党建学是否把党的领导作为研究方向,学科边界如何划定,学术界曾有过争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中共党史党建学如何界定研究方向,是否由一个学科包打天下?经过深入研讨,学界基本形成共识,党的领导应该成为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在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但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研究党的领导并不是也不可能包揽一切,是从整体上研究党的领导的基本问题。深入研究党的领导理论,明确党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深入研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大原则,包括坚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总原则,党管干部原则等等;深入研究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能力建设,研究党秉持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提升长期执政能力和水平的策略,实现长期执政的动力机制,实现长期执政的保障机制,实现长期执政实践面临的风险挑战和破解路径等,深入探讨如何提升党的领导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入研究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包括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等。
很多学校新增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后,也根据已有研究基础设立了一些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学界提出了“大党史”和“大党建”的概念。所谓“大党史”就是以党的历史为核心,扩展历史研究的范围,主要体现为加强“四史”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教育部要求高校思政课中至少要选择“四史”中的一门课程作为选修课。中共党史党建学应该为 “四史”宣传教育提供学理支撑。据此,一些高校开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或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研究方向,拓展了学科研究领域。所谓“大党建”就是包括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和党的建设等内容。一些高校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合为一个研究方向,有的学校设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党的执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涉及党的执政体系、执政方式、执政规律研究等。有些学校设置党内法规体系研究方向。与中共党史党建学同时设立为一级学科的还有纪检监察学,这与中共党史党建学中研究党内法规体系可以相互促进。在党史党建视域中研究党内法规体系,重点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党内法规制度发展变化、党风廉政建设体制与制度的发展变化,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管党治党模式发展变迁、新时代依规治党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深入研究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等。一些学校还开设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方向,拓展了党建研究的新领域。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中共党史党建学也不例外。这是学科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学科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学科需要关注的核心议题。换言之,中共党史党建学要提升学术水平、强化学科意识,应该形成一部系统的中共党史党建学概论。这样的概论需要对学科定位、学科属性、学科特征、学科功能作出精准描述,对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作出明确界定,对学科发展指导原则作出深刻阐释,对研究方法作出系统介绍,对学科发展史进行清晰梳理,对学科发展学术规范提出明确要求,对史料的搜集、鉴别和运用等提出指导意见。
无论是已经形成共识的研究方向,还是各学科点自主设置的研究方向,以及学科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都属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核心议题。当然,核心议题也会随着时代发展和研究深化而扩展,其主导方向是一以贯之的,就是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和“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展开,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目标任务
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构筑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建设的价值和动力所在。在传承学术基础上不断推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在深化研究中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源源不断培养人才,是学科建设永恒的追求目标。简言之,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就是出成果、出人才。
第一,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是学科建设的永恒主题。
只有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资政育人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学科发展才能彰显其价值所在。中共党史党建学设立为一级学科,有利于党史党建研究更好地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有利于推出高质量成果。从科学研究的目标看,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深化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党史研究属于历史学科,要以史料为基础,必须坚持论从史出。但是,强调史料的重要性并非堆积史料,而是在广泛搜集史料、仔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史料,强化理论分析。只有进行深入理论分析才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准确把握历史规律。党的建设研究更是具有理论性强的基本特征,在党史与党建有机融合中深化理论研究才能彰显学科的鲜明特色。有研究者反映,党史党建学科政治上敏感,题目不好选。也有学者认为,党史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是宏大叙事多,不够接地气;二是个案研究过于细化,导致碎片化。这些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凸显了强化理论分析的必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也是深化党史党建研究的根本指导方针。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有学术水平、有理论深度、有说服力的科研成果,学科发展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二是在资料建设上下功夫。注重资料的搜集、整理是学科发展的根基所在,史料对于党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继续推进中央和省市县档案资料陆续整理出版的同时,研究者要善于利用已经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复兴文库》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选集、文集、年谱、传记等权威资料,进行专题化整理和运用。同时注重报刊资料的整理和运用。无论党史还是党建研究,都应该注重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口述史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坦率地说,现在的科研指挥棒导致像过去那样长期为搜集整理资料而奉献的人员越来越少,而游击式、临时突击式查找资料导致基础不牢,资料不完整。选准研究方向,久久为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资料建设工作,才能推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在面向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资政作用上下功夫。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使命任务。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自信,党史党建学科应提供史料支持和学理支撑;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需要党史党建学科提供理论阐释和资政报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需要党史党建学科提供完善制度法规体系建设的方案。如何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史党建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重大实践问题,是学科发展的广阔空间,需要加强调查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成果的宣传教育,发挥学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国际文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第二,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学科建设需要人才支撑。从研究队伍建设来看,研究中共党史党建的队伍还是比较庞大的,在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党史工作部门、高等学校、党校系统、社会科学院系统、军队系统等都有研究党史党建的力量,党政军民学等各领域也都有党务工作者。能够自主设置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单位,都有较强的研究队伍,当然也有研究队伍的整合问题。从高校领导的目标责任制来看,学校领导都希望在一定时期人才队伍建设能够达到一定的目标要求,特别是对于有各种“帽子”的高层次人才更是趋之若鹜,导致高价挖人才之风愈演愈烈。学校发展急需人才,合理引进无可厚非,但是仅仅靠学校之间进行人才流动,对于整体学科的发展意义不大。人才队伍建设也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在整合现有研究队伍的同时,注重增量建设,注重梯队建设,注重培养年轻人才,才能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的研究力量。
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学科建设重要目标和战略性、基础性支撑。长期以来,我国有十几所学校招收中共党史专业的本科生。党的建设作为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设立后,主要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还没有招收本科生。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一级学科如何进行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需要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受招生规模、研究基础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中共党史党建专业本科生的招生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只能在现有党史专业本科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使其具备党史党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基本素养。
新设立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单位,主要关注了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这也是尽快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途径。与其他学科一样,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研究生培养,也应该有基本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学位论文方面的基本要求。从基本知识及结构方面看,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征;掌握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掌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和历史成就,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掌握党的建设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经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基本规律和所形成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基本素质方面看,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研究生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的认识基础上,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学术素质上看,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持守正创新,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熟悉中共党史党建的重要文献,对中共党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对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有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进行系统的研究训练,具备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学术潜力。从道德素质方面看,研究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恪守学术规范,秉持学术良知,遵纪守法,坚决杜绝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从基本学术能力看,研究生要注重史料积累,注重开展调查研究,善于把握理论前沿问题,及时了解并熟知党史党建学科学术动态,深入进行学术思考。对所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各种社会思潮有一定深度的理论评价和价值判断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理论和实践问题,能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进行创新性思考、开展创新性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能够为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贡献;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注重理解基层党建工作实践,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开设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分为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位基础课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研究生的必修课,要注重打好基础,拓宽学术视野,把党史和党建有机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有机结合,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把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既注意本学科的规范和边界,同时也注意多学科的融合,注重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方法论的借鉴,使课程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学位专业课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各研究方向开设的必修课程,是在学位基础课程上的深化和发展,更注重专业化和前沿性,一般以专题研究课程为主,注重培养学术兴趣和专业研究能力。专业选修课是面向中共党史党建学所有研究方向开设的课程,注重突出研究特色,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要在避免简单重复的前提下,体现由浅入深、由宽到精、由博到专的循序渐进培养思路。
课程的开设和讲授对于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研究生课程要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与重在打基础的本科生课程相衔接,但不应该仅仅是课程内容变化和数量增加,而应该强调“干中学”,即在从事科研工作中提升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提升仅仅靠听课和课程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对课程设置和讲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课程设置要少而精。课程的设置和教师的讲授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学科功能定位设置基础课程,把重要的历史和理论问题讲深讲透,既注重打好基础,又要引导研究生参与到学习研究中来,学以致用。二是注重培养问题意识。研究生课程不仅要讲授知识,更要关注学术前沿问题,善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多问一些为什么,养成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现在有些研究生难以找到合适的研究选题,有的选题仅靠逻辑演绎,难以回答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引导解决。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毕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设置和课程讲授都要有利于达到这个标准。三是面向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在教学中发现,一些研究生读了一些经典著作,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但是转化运用能力不够,难以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难以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课程讲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多开设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加强调查研究。比如,研究党的建设问题,既要重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理论问题,也要关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实践问题,如果对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存在问题不了解、不熟悉,理论研究就会陷入空泛和枯燥。要增加实践类课程,要引导研究生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在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中提升研究能力,也为适应未来工作奠定基础。
三、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础与保障
学科体系由诸多要素构成,除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准确的目标定位、合理的研究领域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外,还需要有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和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以及与之配套的物质条件和经费支撑。这些条件虽然本身不属于科学研究的内容,但是没有条件保障也难以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而言,既面临一些需要厘清的理论问题,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从理论层面看,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处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一些研究方向的关系,以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如何支撑高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七个二级学科方向。很显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这三个学科方向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中的研究方向具有高度重合性。如何区分学科边界、如何避免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相近的学科如何整合等等,既是严肃的学术问题,当然也有人员如何调配的实际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不能操之过急,一哄而起,也不应推诿扯皮,无所作为,应按照建优建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目标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认真研究,稳妥推进,在条件成熟的单位设置学科点,在充分论证、取得共识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整合研究方向,在没有论证清楚、研究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不急于调整。学科建设要避免“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中共党史党建学中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条件成熟后再讨论整合问题。总之,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初创时期,要妥善处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没有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的单位不要急于设置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位点,避免出现有名无实的学科点,不能以一个学科替代另一个学科,更不能两败俱伤。
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具有多种功能,在高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支撑思政课教学。党史学科的发展得益于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 “中共党史”课程,中共党史学科曾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研究方向也主要是因为中共党史曾是高校的政治课内容。1985年,高校的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史课,1998年又由中国革命史课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2005年,高校思政课中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思政课无论如何调整改革,党的历史和党的创新理论始终是核心内容,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力量始终是这些课程的主要承担者。中共党史党建学设立为一级学科,为深化党史党建研究提供了新机遇,可以有更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更充足的研究队伍继续支撑好思政课教学。新时代,很多专家学者呼吁高校思政课应该进行改革。现在高校思政课是“05方案”,已经实施了18年,尽管内容不断补充调整,但是整体格局没有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调整。其中,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调整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课是很多专家的共识,这也符合党中央关于把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要求。无论思政课如何调整,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都要积极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之中,这样学科发展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和人才支撑。
从实际层面看,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依托在什么机构是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在高校,目前高校已有的中共党史学科和党的建设学科基本上都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最近新增设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高校也都是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些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一个学院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建设两个一级学科?这是很多学校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科评估规定两个学科的成果和研究人员不能重复使用,导致现在一些高校对设置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有顾虑,主要是担心分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力量,甚至影响了思政课教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高校党委的重要职责,是高校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正是因为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才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共党史党建学是政治性强的学科,如果没有领导部门的明确要求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中共党史党建学即使设置为一级学科,其发展也会非常艰难,仅靠研究人员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的历史学院或其他学院是否可以承担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任务?从现有研究力量和研究领域看,这些学院短时间内难以承担这项任务。
从学科性质和目标任务看,中共党史党建学还是应该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建设。一是要从办好思政课的目标出发统筹好两个学科的建设。在高校资源分配激烈竞争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是因为有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政府部门的规划落实,各高校都作为政治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中共党史党建学也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支撑,也应该纳入思政课的教学管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起管理,共同发展。二是要调整学科评估政策。考虑到中共党史党建学支撑思政课的特殊需要,可以把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加分项,短期内可以不进行单独评估。三是要在做大增量上持续发力。现在一些学校新增设的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基本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队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从长远来看,研究力量的扩充是必然要求。只有思想认识上真正重视起来,按照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逐步配备研究力量,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