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党的领导的重要论述,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征程上,只有始终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一、价值逻辑:党的领导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把实现全人类解放作为神圣使命、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政治优势,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中国现代化的辉煌成就。
第一,党的领导是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原则。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与促改革的作用。由此可见,坚持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前途命运。正如邓小平指出:“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这就说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才能调动和团结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切力量,才能确保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强劲动力。
第二,中国共产党强大严密的组织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与西方政党体制相比,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其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就组织规模而言,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96712万名党员、4936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党。就组织层级而言,“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就组织功能而言,严密的组织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不仅充分发挥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也彰显了我们党在组织、协调、整合、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力量的独特作用。总之,中国共产党严密的组织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组织力量,确保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第三,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系统。近代以来,各种救国方案和尝试均未能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且无法整合社会力量建构新的社会秩序。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能够实现最广泛的社会整合。党自身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能随时调整和优化社会系统中的不利因素,有效保障社会系统内部的结构平衡,防止偏差导致系统失衡甚至瓦解。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追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系统的社会组织动员机制,推动了中国社会有机体达到一个和谐稳定的状态,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新局面。
(二)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色
西方现代化是资本主宰的现代化,它的实质是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显著特色,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旨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第一,破解人口规模巨大难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在我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多么伟大、多么不易!”当前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人,中国人口规模远超发达国家人口总和,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现代化的难度系数。这意味着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面临的困难要远大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必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和领航者,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致力于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全人类发展成果。
第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对共同富裕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提出“共同富裕”这一命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且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概言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能够有效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凝聚全社会关于共同富裕的共识,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
第三,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如鸟之两翼,须臾不能分开。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它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指出,“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胡锦涛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事实证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和不懈追求。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自古以来,重视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更是拒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换取发展的代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历史表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第五,走人类和平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西方的现代化充斥着血腥和暴力,伴随着殖民扩张、霸权主义、冷战思维,是以牺牲落后国家为代价的现代化。而中国的现代化则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道路。回顾历史,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从未出现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充分继承和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始终把追求和平与发展作为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刻,而且我国持续推动国防军队现代化,着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有了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更加有能力走人类和平发展道路。
二、破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风险难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尽管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面临的风险挑战依旧严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还会面临许多急流险滩,要勇于迎接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增强忧患意识,才能从容应对和处理新征程上面临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考验。
(一)复杂的外部环境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严峻挑战
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低迷,政治格局发生深刻调整,风险冲突加剧。因此,复杂的外部环境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对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第一,就经济维度而言,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债务违约、全球供应链脱钩、产品供应短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各国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再加上当前我国很多行业的核心技术依赖国外,造成经济交往的跨境风险增加。第二,就政治维度而言,新兴政治力量力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而西方国家坚持冷战思维。比如,美国加紧实施印太战略,对外挑起意识形态上的竞争,肆无忌惮地推行脱钩、断供和制裁,打压其他国家的发展空间。第三,就治理维度而言,部分西方国家内部治理混乱不堪,民粹主义、极端主义、保守主义、分裂主义、排外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社会内部撕裂严重,存在转嫁危机的风险。第四,就风险维度而言,一些西方国家蓄意挑起军事对峙,国际恐怖主义抬头,传统安全压力与风险逐渐增大。面对这些复杂的外部环境,尽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种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从整体上讲是暂时的,难以起到“根本性”作用,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消除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也能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党的自身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夺取了国家政权并建立了先进的国家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彻底转变,为人类贫困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党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如何始终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中的拜金主义侵蚀到党的内部,造成部分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等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这严重威胁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必须坚决清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消极因素。
就精神懈怠危险而言,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素养不高;就能力不足危险而言,部分党员干部理论水平不足,科学应变能力缺失,无论是在驾驭市场经济,还是在解决群众矛盾方面,存在着本领恐慌的问题;就脱离群众危险而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背离人民至上理念,工作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等问题严重;就消极腐败危险而言,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雷霆手段打击遏制腐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腐败行为依然存在,且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和隐蔽化,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吹冲锋号。总之,“四大危险”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基于此,中国共产党要时刻保持“四自能力”,根除党自身存在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本领意识不强、基层党组织活力不足和漠视群众利益等问题,以确保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始终是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判断,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追求,而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面对众多人口和超大市场规模的前提下必须是高要求高质量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目前仍旧面临着三大艰巨任务:一是超大市场规模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强大的优势和巨大的内需潜力,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提升供给端的质量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二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由于受地理条件、发展政策和资源禀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值得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三是亟须补齐民生短板。民生短板问题关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目前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居住、养老等问题上仍然面临不少难题。面对新的主要矛盾下的各种问题,要“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总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更加追求精神与物质相协调,也从侧面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具有更高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
(四)新征程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目标、新任务
新征程上,党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
就总体布局向度来说,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发展作出了总体擘画,实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和多领域的覆盖。就空间布局向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多样化的综合性布局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就时间安排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具有清晰的时间节点,即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提高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进度,意味着现代化建设将成为未来30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中心目标。就现实向度来说,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增加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并且可能出现财政、金融和房地产等方面的风险。这就决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追求的既定目标任务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迈入高起点、强基础的全新发展阶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完成新目标新任务不会一帆风顺。对此,党的领导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确保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政治保障。
三、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这一重要论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向。
(一)增强忧患意识,化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风险挑战
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我国现代化事业面临新的考验和战略机遇,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才能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审视所处的复杂环境,准确把握变局中出现的新矛盾,准确把握“变”和“不变”的辩证法,做好有效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风险考验的准备。具体而言:一是威胁党长期执政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二是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突出,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问题。面对这一系列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临危不乱,在变中寻机、主动作为、主动预防、有效化解,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通过新的发展格局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激发新的发展活力,进而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此外,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精准预判现行战略规划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要以坚定的斗争意志、十足的斗争本领、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以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二)以人民为中心,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
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中心和归宿,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而党的领导是激活这一主体力量的关键。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是相统一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所在。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理念,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和力量之源。只有始终依靠和相信人民,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对此,检验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判断标准,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价值目标。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的内容,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特征的体现。那么,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和提炼人民群众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现代化事业之中。
(三)坚持党的自我革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气质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大力度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并且将党的全面领导向纵深推进。这一系列举措的本质目的是“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因此,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坚持自我革命,把自身建设得坚强有力。
当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始终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清除侵蚀和危害自身健康肌体的病毒,保持战略定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发扬革命精神,才能不断提高“领头雁”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才能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矢志不渝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保驾护航。
(四)胸怀两个大局,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格局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胸怀“两个大局”,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的“两大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胸怀“两个大局”就是要用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去看大势、明方向、谋长远,在危机中培育机遇,在变化中开创新局面,就是要以大格局屹立于世界发展大潮之中,抓住机遇,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以系统观念把握发展大势,坚持以我为主,不受外界影响,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两大布局”是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包含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辩证唯物主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发展思维的充分彰显,回答了从哪些领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含了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系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施路径问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上作出的战略规划与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梁八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两大布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现实,充分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指引。总之,只有胸怀“两个大局”才能辩证地看待国内外的复杂环境,才能深入理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
(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和经验研究”(22ZDA0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靖北,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简皎洁,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