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应对风险考验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自我革命”作出系列重要论述,集中阐释了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与推进路径,深化了全党对自身建设规律与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探索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的第二个答案,为党战胜风险挑战、从胜利不断走向新胜利提供了制胜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各种风险考验,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从容应对、化危为机。
一、坚持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思想和组织纯净
习近平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重大课题,长期执政考验的严峻性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先进性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不强、党风不正,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组织上,党组织常规管理弱化,组织生活形式主义严重,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政治纪律松散等。化解这些执政考验,关键在于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思想和组织纯净。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保持党始终拥有统一的思想、强大战斗力的奥秘所在。
一是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目前一些党员仍然存在信仰迷失、理想缺失、精神空虚等问题,如对共产主义产生怀疑,认为那只是一种口号和幻想;不信马列只信鬼神,封建迷信思想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不信中国信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盘西化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开拓的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好“四史”这门必修课,厘清历史脉络、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筑牢“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根基,强化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二是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全面提升党员思想道德水平。党性修养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以及业务能力等各方面,这些构成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必备条件。思想道德修养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关键,全体党员要把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一门人生必修课。首先,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积极主动并卓有成效地开展群众工作,深入基层和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真正为群众多做顺民心的实事、解民忧的难事、惠民生的好事。其次,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坚决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坚持原则,敢于同错误的言论和行为做斗争。实践证明,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抓得好、落到实处,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就会潜移默化得到提升,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也会不断增强。
三是要在实践实干中筑牢信仰之基,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的信仰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艰苦磨难中历练出来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多渠道、多层次了解情况。敢于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客观实际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让党的政策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将工作重心向下移,对于人民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要合理吸收,善于从群众中审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立场观点与工作作风,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对党员干部来一次思想洗礼、行为纠偏,不断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二)严格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整体展示的重要依托。要达到组织净化,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是在党组织的人员管理上,严把党员入口关,切实提升党员队伍质量。规范入党流程、严格考核标准、践行入党制度,重点围绕入党动机、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严格把好标准;加强党员教育,提升党员基本素质,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定期进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不断增强党员的党务知识、业务知识以及综合素质,为党的长期执政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关,规范处置不合格党员的程序,建立对违规违纪、腐败落后党员的清理机制,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按照党纪国法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组织处理,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二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增强党组织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党的工作任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发挥重要作用。增强组织净化能力,要进一步严格贯彻“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具体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促使每一位党员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按程序和要求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在组织生活中要突出政治学习、突出党性锻炼,突出问题意识,避免庸俗化、娱乐化。
三是贯彻新时代组织路线,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党实现长期执政提供重要组织保障。要突出政治标准,把好选人用人政治关。选拔任用干部,首先要看干部政治上清不清醒、坚不坚定,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其次要强化政治纪律,增强纪律意识。“政治纪律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必须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政治立场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移。保证广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党章、遵循党规,将严格政治纪律、严肃执纪问责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真正落到实处。
二、坚持自我革命,不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权力约束
改革开放考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漂浮、工作不实,脱离群众,只顾谋取特权、发号施令而不考虑实际问题;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部分党员干部一味追名逐利、贪图安逸,最终导致精神萎靡和腐化堕落,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发生扭曲;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观念泛滥,部分人盲目崇拜金钱,将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只有坚持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与权力约束,才能有效应对这些考验,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健全党内制度法规,提高制度化水平
增强党的自我革命能力,要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完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制约权力、规范权力,不断提高党的自我革命制度化水平。
第一,严格遵循党章,健全党内法规。国有国法,党有党章。党章对党的总纲、组织机构、党员条件以及党的制度作出明确规定,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法理依据。党的制度体系以党章为核心,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在严格遵守党章的前提下进行,尤其是党内法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结构性转型,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有所滋生。党中央以党章为统领,聚焦这一问题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党内法规,约束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遏制党内官僚主义的滋生泛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诸多党规的修订,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是健全党内生活、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化解改革开放考验的重要举措。
第二,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不仅能够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也能保证正确的意见集中,归纳和梳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使党制定的政策富有活力与效率。如果民主集中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就会出现该民主时不民主、该集中时不集中的现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就会受到损害。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党有效应对改革开放考验的制度保障。
第三,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党员干部既要勇于自我批评,检视自身问题,也要敢于批评别人,互相交流意见。坚持不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形成制度,是党有效解决建设问题、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依托,对于清理党内腐朽思想、铲除党内不正之风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思想武器,不断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是党以制度自我完善、保持自身活力、历久弥新的关键因素。
(二)向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改革开放以来,贪污腐败现象的蔓延严重削弱了党在群众中树立的崇高威信与良好形象。应对这一问题与挑战,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一,注重权力监督,坚持党内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监督是防止权力扩张、权力懈怠乃至腐败滋生的有效举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权力监督,逐渐构建起党统一领导下的监督体系。一方面,党内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巡视利剑作用更加显著,党内政治生态实现全面净化。另一方面,群众监督渠道更加畅通、监督优势发挥明显,形成强大监督力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新时代,应对改革开放考验任重道远,要进一步完善监督体制,提升监督质效。从监督内容、监督形式等方面推动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聚焦党的“四风”问题、贪污腐败问题、领导干部遵守党规党纪等,畅通监督渠道,落实领导干部接待日、群众信访举报制度,建立网络举报平台,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在监督形式上,推动党内巡视、执纪问责与群众检举、控告相对接。坚持群众路线,在巡视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核实,及时处置,形成内外监督合力。
第二,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塑造良好政党形象。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党、评价党的重要依据。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注重作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并积极探索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方法,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新时代,我们要在弘扬和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作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从体制机制上破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问题的根本解决。
第三,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力量弱小的党不断发展壮大,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原因在于党“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党要提升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焕发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机活力,必须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反腐倡廉问题,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向党内各种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开刀,强力推进反腐败斗争“常态化”。现在反腐败斗争已呈压倒性态势发展,但当前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改革开放考验,全党同志丝毫不能放松,“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三、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能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风险考验。党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革新和完善各类制度,提高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从政治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给资本设置“红绿灯”。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市场经济消极影响对党的肌体的侵蚀,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构建新型的“亲”“清”政商关系。
(一)坚持党对市场经济的领导,有效利用和驾驭资本逻辑
首先,不断加强党对市场经济工作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稳步前进,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正如习近平所指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只有确保党在市场经济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更好利用资本,激发资本活力;规范资本,制约资本盲目过度扩张;驾驭资本,服务于市场经济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我们党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根本目的在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党在领导和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保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管理好公有资产特别是国有资产。同时将支配资本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实现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在促进经济制度完善革新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孤立运行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制度建设要协同推进。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目标、内在结构与价值理念,进一步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代表民主监督职能;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日益规范化、法制化,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克服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效预防和消除腐败现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总而言之,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充分聚集各自优势、形成强大合力;在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和制度自我革新中,确保对市场经济工作的领导始终正确而有力,有效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考验。
(二)克服市场经济消极影响,确保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资本,资本具有两重性,其趋利性自发性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甚至滋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现象。在强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共产党员能否继续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能否自觉抵制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是必须面对的新考验。
第一,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倡导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经济行为,指导经济运行,促进市场经济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这就对行使公权力的领导干部提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要求,避免领导干部凌驾于法律之上,将公权力私有化,损害法律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要加强法治教育,把学习法律知识纳入领导干部日常教育培训中,组织开展各类法治教育活动,建好单位法治宣传阵地,引导领导干部时刻忠于宪法法律。为提升教育实际效果,应加大反面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以问题为导向,以违法事实为依据,将无视纪律法律、进行权钱交易等违法事实作为教材进行教育,增强警示作用。
第二,强化法治监督体系建设,实现所有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有效监督制约公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是克服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得到加强,监督对象覆盖所有党员。与此同时,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对党内监督达不到的地方,或者不适用执行党的纪律的公职人员依法实行监察,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健全国家监督体制机制,有力提升监察的效果和水平,确保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充分发挥好监督保障权力规范行使的作用,必须继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整合机构、完善职能、健全具体工作机制,促进国家监察权正确行使;必须扩大监察范围、延伸监察触角,压缩公权力监督空白地带,加大对领导干部的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确保有权必有责,有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第三,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协调处理好政商关系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增长能力、坚守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商环境。一方面,政商交往要“亲”。领导干部对待企业要光明磊落、坚持平等交往,一视同仁,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情况下,靠前服务,积极作为,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商交往要“清”。领导干部要坚守为政底线,与企业交而有“界”,防止越权干预企业,损害企业利益。保持清正廉洁之心,戒私戒贪、谨慎用权,避免政商勾结,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损失。
四、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党的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水平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波谲云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长期共存条件下的较量会更加复杂,对我们党提出了更多的风险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根本路径就在于坚持党的自我革命,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以创新理论指导伟大实践,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保持党在复杂局面中的坚强定力和应对能力,始终保持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在时代前列。
(一)坚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立、发展壮大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对于党应对风险考验、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这充分凸显了学好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真理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理论的定盘星,必然违规律而动,不可避免走入迷途。因而,共产党员必须首先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等,明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理论品格,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提升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成效。
第二,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长期探索的伟大理论创造,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新的里程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政治坚定离不开理论坚定,必须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根据时代变化与实践发展,深化认识、总结经验,确保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和强大的战斗力。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掌握主要内容、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坚定政治定力,提升理论素养。
第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是促进自觉学习、提升理论素养的重要方式,不仅有助于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且有助于打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深化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马克思主义教育,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长效机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贯穿党校教育培训全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作出具体规定。根据党员干部水平,灵活采用集体学习、个人自学、专题辅导、交流研讨、视频教育等方式,明确不同群体的学习内容,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激励约束机制,及时考核评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效果,并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提升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
(二)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习近平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正是因为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推进理论创新,我们党才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日益成熟坚强,最终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新时代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路径。
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教条,必须与中国的实践相联系,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它。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正确道路。清醒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以调查研究与实践锻炼为基本途径,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注重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也符合中华文化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也只有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才能真正扎根中国大地,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二者的结合辨明方向、把握方法,确保政治方向正确。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与世界性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性,使之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沃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进而增进全党全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作者简介:段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求索》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