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张海鹏 张延龙: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5-01-21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纵观世界发展史,以生产力飞跃催生的历次“农业革命”,无一不为经济腾飞和国家强大提供了基础条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也必然要求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实现这一跨越离不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沃土。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农业领域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出的先进生产力,本质特征是高技术、高效能和高质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近年来,各地通过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推动农业技术不断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处在由量向质转变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也要遵循自身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当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守住一个底线,把握好两个关系,实现三个目标。 

  守住一个底线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守住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底线。 

  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部门,承载着多重使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粮食生产是整个农业的根基,没有稳定的粮食生产,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绝不能脱离或放松粮食生产,更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把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真正落实到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新技术深度嵌入粮食生产全过程,降低影响农产品供给的潜在风险,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体现在粮食生产数量的充足上,而且体现在促进粮食生产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耕地资源紧约束、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以及极端气候冲击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的农业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少资源浪费与生态损耗,从而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例如,东北地区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粮食产量;南方稻作区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双赢。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多方助力、持续发力,重点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把“中国饭碗”端稳端牢端好。 

  把握好两对关系 

  一是把握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在农业经济体系中新旧动能相互依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既要重视突破固有生产结构、拓宽农业产业边界、实现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培育,也不能忽视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发展的旧动能更新。通过新旧动能相互配合、共同助力,形成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决定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并不唯一。不论是着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还是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壮大,或是潜心耕耘未来产业培育,都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开展。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有所选择、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真正取得实效。 

  二是把握好保护小农户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农户家庭经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小农户的现代化,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改造小农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小农户天然具有风险承受力弱、技术倾向保守等特点,不易与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因而难以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关系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关系小农户的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必须把保障小农户基本利益作为重要前提。 

  为推动小农户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完善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逐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经过实践探索,推动小农户的组织化发展,让小农户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度参与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形成的多元新型经营主体架构中,可以较好地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有机结合,使其在较大程度上分享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所带来的收益。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涉及的利益主体更多元、利益关系更复杂,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完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实现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共生共赢。 

  实现三个目标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科技创新。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基础和应用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为提高耕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提供了重要支撑,科技创新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驱动力量。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农业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追根溯源,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力量还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合力,难以支撑共性综合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打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基础,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各类农业创新资源和力量,提升农业科技系统化组织水平和体系化攻关能力,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融合,把科研机构、大学、农业科技企业等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同向发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作物育种、畜禽种源、高端农机制造等瓶颈,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其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先进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只有革命性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发挥实效,才能真正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尽管我国农业科技论文发文数量、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够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机制尚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数字化赋能,构建新型农业技术转化途径,将科研单位、学校及企业研发出的新技术及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通过远程指导或直接管理,实现科技成果向农村延伸覆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全面升级。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及市场需求,推动农业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创新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成果保护,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活动,培育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借助县域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乡村“科技小院”等,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科技带动作用,构建支持和服务小农户科技采纳的政策体系,实现小农户与农业科技成果有效对接。 

  最后,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逐步建立绿色低碳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的集约化、减量化、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大肥大水”“大进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而且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农业系统的碳中和任务也十分艰巨和重要,农业低碳转型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农业加快转型升级,形成绿色生产力。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通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及新技术,促进劳动力、土地、农药、化肥、水等农业投入要素优化组合,推进耕地资源合理保护、农业用水高效利用、农药及化肥减量化,逐步建立起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重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实现要素组合的绿色跃升,同时加快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积极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总结经验,广泛推广,持续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 

  (作者:张海鹏 张延龙,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1月21日 11版)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