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侃: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时代表达,是契合当下发展格局的重大创新。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一年来的发展历程时,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在部署2025年的重点任务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分析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时,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先进数字技术和传统金融服务有机融合的新兴金融业态,数字金融拥有重塑金融服务形态、拓宽服务边界、提升服务效率的独特优势,依托数字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精准匹配科技创新主体的资金需求,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供给与创新。数字金融通过优化要素配置、驱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打造数字金融全过程服务机制,攻克新质生产力技术难关。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要实现颠覆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及科创成果转化和应用困难重重,其中资金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数字金融打造的全过程服务机制,可以精准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个关键节点,为数字技术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解决项目资金需求,缓解融资难题;精确匹配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关键要素,提供数据支持,降低资源错配带来的经济损失。
在前沿技术探索、关键技术攻关的起始阶段,新质生产力企业可能存在资金短缺与方向迷茫问题。数字金融机构凭借大数据、AI技术搭建的分析模型,深度剖析海量科技资讯、市场动态后筛选出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向、极具应用潜力的项目,可以为企业点明技术创新方向,为技术突破提供灵感。适时注入种子资金、提供风险投资与信贷支持,化解资金难题,让新技术研发得以顺利启航,夯实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根基。
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市场的过程中,存在商业化渠道不畅通问题。数字金融通过引入数据资产质押模式,将企业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可质押资产,助力新技术、新模式成果迅速进入市场,催生新产业与商业模式,不断拓宽新质生产力边界,使其在创新维度上持续延展,展现出蓬勃的活力与创新力。同步搭建数字化对接平台,高效串联企业、投资人和上下游合作伙伴,加速成果产业化落地,打通了新质生产力的商业化“梗阻”。
新产品、新技术进入市场时,精准定位与品牌营销是关键。数字金融平台通过发挥数据洞察优势,剖析消费者偏好、市场竞争格局,助力企业找准产品定位。输出营销策略、品牌建设方案与客户关系管理技巧,让企业迅速打响知名度、拓宽市场份额,推动新质生产力成果广泛应用。
构建数字金融生态链整合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产业共进。数字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协调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跨产业、跨领域的深度协同合作。数字金融生态链整合机制通过编织互联互通、高效协作的产业发展网络,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协同优化。通过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支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产业链条内各节点实现更高的价值增值。
数字金融生态系统运用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汇聚整合金融资源、产业动态与市场供需信息,实现产业链数据加密存储与实时同步,构建多主体参与的透明化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与资源流通壁垒,减少交易摩擦和信任成本,让资本精准流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潜力企业,激活创新“细胞”,实现不同产业主体跨界合作,攻克共性技术难题,加速新质生产力迭代升级。
金融机构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攻克如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生物医药研发瓶颈等技术难题,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通过知识共享与技术扩散效应促使不同行业相互借鉴优势,重塑产业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数字金融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政府从政策层面予以扶持,吸纳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合作生态,吸引更多创新要素集聚。
创设数字金融数据价值释放机制,驱动新质生产力要素升级。数据是金融业的关键生产要素,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数字金融要素治理,有效释放数字金融的数据资源配置与应用功能,在技术、生产、人力和市场等维度助力要素突破旧态,实现升级。
数字金融平台广纳企业内部生产、研发及外部市场、行业等数据,运用标准化流程融合各类数据,形成完整数据集,消除“信息孤岛”,为精准评估新质生产力要素筑牢根基,避免数据碎片化引发的片面认知。
借助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与要素紧密相连的关键信息。通过分析技术数据明确创新方向,解读市场数据把握需求趋势,剖析人才数据洞察人力效能,为要素升级策略制定提供精准指引,挖掘隐藏于数据中的要素升级驱动力。
丰富数据多维应用场景,依循数据价值挖掘成果,推出数字金融定制服务。包括:为技术要素提供研发资助与风险分担;为生产要素提供设备升级与流程优化资金;搭建人才培育联动机制,助力人才要素提升技能;为市场要素提供拓展支持与营销助力。
完善数字金融融资增信机制,优化新质生产力市场土壤。数字金融融资增信机制通过整合前沿技术与创新金融工具,借助多元化增信手段,运用监管科技的力量,全方位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土壤,使其能够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与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摒弃传统单一财务指标评估模式,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全方位考量企业运营数据、市场竞争力、知识产权估值等因素,为企业勾勒精准信用画像。金融机构借此精准识别新质生产力企业的信用状况与发展潜力,以提供足额、适配的融资额度与方案,让资金无忧流入潜力企业。
创新推出信用保险、担保基金、风险补偿等多元化增信工具,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应携手搭建风险分担机制,让信贷资金涌向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质生产力产业,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激发市场主体投身新质生产力建设的热情。
数字金融借助监管科技,实时监测市场动态、企业信用变化,精准预警潜在风险,指导金融机构依循风险状况调整信贷政策,维持资金链稳定。严守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市场平稳有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融资环境。
创新数字金融普惠服务机制,激发新质生产力主体动能。数字金融普惠服务机制借助前沿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服务范围,吸引众多主体投身其中。根据主体差异化需求定制专属金融方案,并搭建供需对接通道,实时优化服务,确保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金融通过全方位激发市场主体动能,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人才不仅是创新的源泉,更是推动产业升级、技术突破的关键力量。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数字金融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无缝对接;在农村、偏远地区广设金融服务站,推广移动支付、小额信贷,拓宽金融服务覆盖半径,吸纳小微企业、农户、个体创业者等群体投身新质生产力建设,充实发展力量。
数字金融宜紧扣市场主体差异化需求,为龙头企业定制大额融资、并购重组方案;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创基金;引入智能服务流程,精简手续、降低成本,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度与性价比,让企业心无旁骛聚焦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
数字金融机构携手政府、企业定制专项金融支持政策,为市场主体参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政策引导与扶持。搭建双向反馈渠道,实时收集市场主体诉求,动态优化金融服务内容与形式,确保服务紧贴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