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婷: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通过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团结进步,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同以要素驱动为核心的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依托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借助高精尖的劳动资料,改造多样态的劳动对象,打造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可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能够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更能深化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心理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保障与文化支撑。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建设共富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经济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特色产业升级等方式,能够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需借助新质生产力激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首先,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体系。要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民族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体系。其次,推动民族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推动传统民族手工业、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再次,完善民族地区人才发展体系。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能化人才保障。最后,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要加强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深化产业转移协作,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推动民族地区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将呈现出创新驱动、特色发展、协同联动的新态势。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成长,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不仅有助于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更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平台。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社会建设
建设互嵌共融的社会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点与关键。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石,对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赋能作用。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化治理、智慧化服务、精准化帮扶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社会治理方式,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结构转型,增强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当前,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滞后,社会服务供给不均衡,社会治理创新能力不足,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任务艰巨等,需借助新质生产力促进民族地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首先,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要加快民族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构建智慧化社会治理体系,促进治理方式创新。其次,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要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跃升。再次,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最后,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要加强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播新格局。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将呈现出智慧化、均衡化、协同化的新特征。在社会治理领域,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创新,提升治理效能;在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智慧化手段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服务均等化;在文化建设领域,通过新技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文化认同。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更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方向与保障。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资源富集区,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赋能作用。新质生产力通过绿色科技创新、智慧环境治理、生态产业培育等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支撑。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为新质生产力引领绿色发展转型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生态治理科技支撑不足,生态产业发展不充分,区域生态治理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需借助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首先,强化生态治理科技支撑。要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发展智能监测、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构建智慧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其次,培育壮大生态产业。要立足民族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牧、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再次,创新生态治理模式。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提升生态治理精准化、科学化水平,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体系。最后,完善区域生态协同机制。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跨区域生态治理合作,构建区域生态利益共同体。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将呈现出科技引领、产业支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在生态治理领域,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治理能力,实现精准治理、科学治理;在产业发展领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区域协作领域,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区域协同,为各民族共同守护美丽家园创造良好条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更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靠的生态保障和文明共识。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