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军 陈信歌: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契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是蕴含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范式,将凭借技术融合创新、模式升级再造和活力竞相迸发,不断催生新的创意源泉、新的场景应用和新的市场空间,为文化产业品质与效能进阶聚势赋能。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表征
新质生产力中掌握前沿知识与技能的劳动者,以创新理念重塑着文化产业格局。新型劳动对象如海量数字文化资源,极大拓宽着文化创作边界。先进劳动资料如智能创作工具与高效传播平台,深刻变革着文化传播路径。三者有机结合,有力推动了文化生产方式革新和生产水平跃升。
劳动者素质现代化转型,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高素质人才为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提供智力保障。当前,新型劳动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一是推动劳动者技能与创新意识双重提升。现代文化产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已不仅是传统技艺的掌握,更强调专业技能与创新意识的双重提升。劳动者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不仅掌握新技术还要培育新理念,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是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优化升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文化产业中,他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跨学科知识背景,能够在新媒体、新文化、新平台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产业体系高端化构建。三是现代劳动者促进产业生态协同。高素质的劳动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推动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劳动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交流,也促进了不同产业的协作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劳动资料数字化革新,催生文化产业新模式。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为文化产业带来生产手段、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的革新,深刻改变文化内容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方式。当前,新型文化劳动资料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为:一是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融合应用,孕育出新型文化生产工具,特别是AIGC、数字孪生、4K高清渲染等新技术应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和产业模式。二是内容生产的数字化创新。数字化技术使得文化内容的创作、编辑、存储和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数字化音乐、电子书、网络文学等新型文化产品形式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内容供给。三是传播渠道的数字化拓展。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数字化传播渠道的兴起,为文化产业的产品推广和市场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这些渠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能够实现精准营销和互动传播,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劳动对象多元化拓展,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随着文化创作对象的多元化拓展,依托新技术场景应用的各类新业态应运而生。新型劳动对象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表征为:一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依靠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大量文化遗产、艺术品、文献资料被转换成数字格式,成为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数据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便于存储和传播,还能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二次创作和增值开发。二是消费场景的创新营造。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产生了沉浸式的文化消费体验。通过VR、AR等技术,消费者可以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事件或进入虚构世界。这种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丰富了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新的文化消费场景。三是产业边界融合发展。随着新兴技术发展,文化创作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形态,而是不断扩展延伸到虚拟空间、数据资源等非物质领域。这种拓展使得文化产业能够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实现跨界共生的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持续涌现。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业态创新为主导、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能,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以内容创新为核心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内容创新是文化产业持续繁荣的根本动力。以内容创新为核心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就是要聚焦于内容创作的多元化、深度化与个性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一是强化内容创新体系构建。健全内容创新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具有原创性、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文化内容项目,激发创作者和企业的创新活力。同时,搭建内容创新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内容创新孵化平台,为创作者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对接、版权保护等一站式服务。二是以数字技术推动内容生产。鼓励文化企业积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提升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智能化水平。深化数字技术场景应用,开发数字艺术展示、数字演绎体验、数字娱乐活动、数字出版技术等新场景新应用。三是提升内容质量与多样性。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提炼文化精髓,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作品。同时,鼓励多元化创作,支持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化内容创作,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丰富文化市场供给。
以业态创新为主导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业态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结构的关键。以业态创新为主导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就是要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型文化业态生成,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一是推动传统文化业态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推动传统文化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文化消费体验。二是深化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促进“文化+”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多领域跨产业深度融合,开发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科技等复合型产品和服务,延长文化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文化产业融合生态圈,围绕文化IP,打造涵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反馈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全产业格局。三是加强传播型文化业态转型。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加强戏曲、歌剧等传统艺术传播和普及,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文化传播机构开展数字化转型,将传统文化内容转化为数字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与推广。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文化产业效能。科技创新是促进数字科技紧密集成与高效协同、提升文化产业效能的关键驱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文化产业效能,就是要加大文化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注重复合型人才引进与培育,不断激发创新主体和全产业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加大财政与社会资本投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科技创新领域,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同时,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文化产业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完整创新链条,加速文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培养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强化智力支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职业院校与文化企业合作,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文化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和团队,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三是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立知识产权快速审查、快速维权机制,为文化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服务,激发企业与创作者的创新动力。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