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穆、叶紫: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党带领我们开启了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1](P69)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改革开放。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危中寻机必须聚焦重点难点发力,以改革促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2]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3](P3)以改革促发展,让发展更加顺应历史潮流、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一、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推进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0余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让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让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判断的产生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就要调整体制机制,以生产关系的变化释放生产活力,更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和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4](P157)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重要领域构建起系统规范、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提供制度保障。《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2013年)的出台,以上层建筑变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经济转型起到推动作用,在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中构建起更加系统科学、符合现实需要的制度体系。《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2013年)的出台,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等主要目标,为完成阶段性任务提供了支持。这一时期,我国进一步强调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面对新时期新问题新需要,开启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和谋划,迈出了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谋划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强调了新时代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P178)为目标,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性部署,为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勾勒了蓝图,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发展任务,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系统性的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政治更民主、文化更先进、社会更和谐、生态更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4](P181)会议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4](P164)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会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中央层面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党的十九大肯定了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5](P3)并进一步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大大提高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由此开启了在系统整体设计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获得明显提升、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改革信心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丰富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提供了支撑。
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剧增的复杂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P2)的总体目标,旨在通过治理能力的提升更好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制度支持。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对接下来的改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在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6](P7)在突出我国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展现治理效能。党的二十大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需要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提出要“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4](P23)对各领域的改革作出了周密部署,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积极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到,“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7]强调在科技创新、企业管理、营商环境等方面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8]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3](P2)五年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我国建立起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实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下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新时代党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前行、攻坚克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尤其是在制度构建、经济发展、机构改革、民生保障、党的领导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伟大成就。
1. 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3](P49)新时代以来,我国采取多种方式变革不适应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4](P31)第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与时俱进修改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用好人大监督权,实现监督领域全覆盖;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全国各地建成20多万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第二,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政协机构改革不断深化,组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两次修改政协章程,确保协商民主有章可循;举行城乡社区村(居)民议事会,打造“小院议事厅”“居民智囊团”等议事平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中首次开展“网络问计”……形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体系。第三,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在传统的村(居)民自治之外,增加业主自治模式,充分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赋予全体业主的共同管理权。成都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社区公共财政制度,激发居民自治活力;北京市西城区探索“民生工作民意立项”机制,把政府目标与居民偏好有机结合,使基层民主发展与日常民生改善相辅相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9](P40)第一,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有力。习近平亲自担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先后印发《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依法治省(市、县)委员会全面设立,构建起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第二,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完善宪法修订并加强实施监督,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计303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依法纠正冤错案件。多措并举开展普法行动,全面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八五”普法规划继续扎实推进。第三,法治保障服务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有效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加强立法和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10](P1137)第一,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我国根本制度。完善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制度,制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印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第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需要。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等,建成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 300个,乡镇影院银幕超过1.2万块,近20万家农家书屋提供数字阅读服务。[11]第三,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 904元,同比增长17.6%,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7 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速快于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整体水平。[12]科技赋能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以“文化+科技”持续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中国制度展现出的强大优越性,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上创造了史所罕见、世所罕见的奇迹。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纷纷探寻“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制胜密码。有外国领导人指出,中国取得的成绩让外界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疑虑逐渐消除,中国应继续坚持适合自身发展并且带来成效的道路和制度体系。[13]唯有始终秉承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理想追求,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注入不竭动力。
2. 推动我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勾画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起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开放型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实现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14]第一,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发布《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通过试点地区布局,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上寻求突破。以数据要素为例,出台《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设立国家数据局,在政府管理服务中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2020年我国全球营商环境排名跃升至第31位。国有经济功能定位、布局方向、调整机制更加明确,国有资本权益和营业收入平均增长20%。[15]民营经济主体占所有经营主体的比例不断提升,从2019年的95.5%增长到2024年5月的96.4%。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现实要求,是发展好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保障。第一,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确立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任务全面完成,2023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 278亿元,比上年增长8.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1.8件。[16]第二,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组建首批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的国家实验室,2021年底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3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636家。[17]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建成投用,“悟空号”“墨子号”“奋斗者”号等先进科学装置上天入海,“天问一号”开启了我国火星探测之旅,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客机C919成功完成首次商业载客飞行。第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更加优化。《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 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人员占比超80%。[18]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的必然要求。第一,贸易强国建设速度加快。出台《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国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了29.9%。[19]第二,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通告、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等政策陆续出台。外籍人员来华政策措施不断优化,目前位于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个对外开放口岸对54国人员实施72小时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2024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达1 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免签入境占比达52%。第三,对全球经济治理作出重大贡献。《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为亚太地区建设高水平自贸区描绘了蓝图,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23年6月底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P20)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国企业与共建国家政府、企业合作建设的海外产业园超70个,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克服重重阻碍,以经济体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面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荷兰学者提到,他们对中国经济成功转型保持乐观,虽然需要一些时间,但转型的基础和战略方向已经确定,未来的关键领域也已取得重大进展。[21]立足“两个大局”,中国将更好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世界的海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不竭动力。
3. 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敢于突进改革深水区,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防和军队改革等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深入开展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部署,能更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统筹推进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机构。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司法部,优化水利部、审计署职责,等等。
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决定了生态文明制度是我国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将每年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建立起完整的环境资源保护刑法体系,有力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行为。制定长江保护法、黑土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10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目前,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 000余件,还有其他大量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22]
开展国防和军队改革。习近平强调,“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23](P118)2014年,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担任组长,强军战略改革全面实施。构建起“中央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中央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调整组建军委机关15个职能部门,调整划设五大战区,武警部队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陆军占全军总员额比例下降到50%以下,18个陆军集团调整为13个,改变了长期以来陆战型的力量结构。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于2018年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修订通过《军队政治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等法律法规。成立中央军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中央军委干部考评委员会,出台《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及11项配套政策制度,推进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建设。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重大的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开始“啃硬骨头”,但在习近平的掌舵领航下,中国改革不断取得突破,释放出强大的改革红利。机构改革建立起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主体框架,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为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4.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把满足人民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人民最关注的分配、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推进改革,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完善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制度机制,社会公平正义获得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推进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制度创新。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2012—2020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由47.7%上升至52.3%,初次分配更加公平;再分配收入比重较初次分配比重提升幅度稳定在0.3%—0.8%。[2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3年的2.82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4]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2023年,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1 892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评价改革方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13.8亿人,覆盖98%的人口。出台《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对传统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便于流动人口的落户、就医和子女上学等。
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八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彻底消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5](P125)期间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25](P133)全社会扶贫积极性持续调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得以巩固,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力度进一步扩大,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领域进一步拓宽。[26]绝对贫困消除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工作重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的出台,对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长效机制、重点工作等方面作出部署安排。[27]2023年,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总规模达3 396.9万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60%,脱贫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9万家,创建10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28]
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构建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条例》,在制度上强化了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以新制定的国家安全法为统领,国家情报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等20多部国家安全法律相继出台,110多部含有国家安全条款的法律法规陆续制定修订。[29]加强安全教育,出台《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置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推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更加公平、可持续、符合人民需要的民生保障体系,就是为了让全体人民更加幸福安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弗里曼认为,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积极适应全球化趋势,办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大幅度提高。[30]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提到,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医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人民获得了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活环境。[31]各个领域的改革都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5. 推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党的领导,是百余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总结,是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的最基本方略。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时代以来,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对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重大而深远意义。
不断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一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二是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体现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贯穿全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三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对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地位的准确界定,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保证;四是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五是健全提高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制度,更好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六是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依照《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打铁必须自身硬。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一方面,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挂牌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组建国家和省、市、县四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官法、监察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截至2023年11月中旬,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县一级监察官等级首次确定工作全面完成。另一方面,中央巡视不断深化。2017年8月30日,十八届中央巡视圆满收官,标志着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从十八届中央巡视探索开展专项巡视、试点开展“机动式”巡视;到十九届中央巡视紧盯“一把手”和“关键少数”、紧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到二十届中央巡视再出发,首轮即统筹安排常规巡视、机动巡视和“回头看”同向发力。2023年省、市、县三级共巡视巡察23.1万个党组织,182家中央单位对2.7万个党组织开展内部巡视巡察,巡视巡察上下联动进一步深化。[32]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印发《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及《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制度。制定《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先后发布《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试行)》,将建章立制与狠抓落实强力结合。从党的十八大到2022年6月的十年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451.6万件、处分443.9万人。[33]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128.3万件,立案47万件,立案行贿人员1.2万人,移送检察机关2 365人,[34]形成了有力震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全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利时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彼得·弗兰森十分认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奇迹”出现的唯一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的实践和理论工作,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中国。[35]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墨宁则肯定了反腐工作成效,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工作……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激励机制的结构,减少了官员的腐败机会和反腐败执法中的结构性障碍。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正不断朝着制度化反腐和善治迈进”。[35]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锻造一个更加坚强有力的党,为国家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三、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成功实践的重要特征
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下完成的深化改革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展现出一定的实践特征。在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敢于突进改革深水区、从局部探索到系统集成、重点构建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形成了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改革特征。
1. 在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实现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新的历史关头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改革向更广更深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4](P2)“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刻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6](P1516)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品格。一方面,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主动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一“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4](P14)作为指导思想,将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之中,自觉能动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断探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准确研判国内外形势,统筹“两个大局”,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和魄力,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另一方面,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为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都来自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邓小平曾指出,“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37](P218-219)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治国理政,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把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转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动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唯有发扬好历史主动精神,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把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 在敢于不断突进深水区中实现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只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4](P66)才能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实现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发展。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我们的革命和改革就充斥着各种困难。革命低潮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和同志们的沮丧,毛泽东提到“不要乱跑……要不断扩大红色政权……通过长期的反复斗争,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38](P262)大大提振了革命信心。改革开放时期,面对前方的困难与未知的未来,邓小平明确改革开放事业“任重而道远,前进中还会遇到一些曲折”,[39](P323)以“杀出一条血路来”[40](P117)的决心和气势,点燃了人们的改革热情。恰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36](P1161)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所面对的困难和矛盾,既有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又有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的问题;既有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有“四风”问题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等关涉党自身建设的问题。这就使得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问题更多、领域更广、矛盾更深。正是因为敢于涉险滩、迎巨浪,我国才能实现社会主要领域的制度变革,让改革越发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既有利益格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3. 在从局部探索到系统集成中实现全面深化改革
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分析解决问题,以系统眼光把握事物规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总结以往改革实践时,提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3](P2)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3](P3)唯有不断强化各部分的协调与联系,才能为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添砖加瓦。毛泽东善于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他指出:“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36](P1157)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41](P250)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到要“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5](P451)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全过程、宽领域、多层次的改革,必然要求改革的系统集成,“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23](P26)通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42]在此基础上,要统筹改革目标、改革规划与制度建设,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的关系,注重各领域改革的配套和各层级改革的协同,切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4. 在建立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中实现全面深化改革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5](P226)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便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毛泽东曾提到,“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43](P472)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制定修订了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在内的一整套新制度,创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党内监督机制等,成功将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组织起来。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鲜明指出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41](P333)并结合现实需要推进了经济制度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深刻指出:“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3](P27)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统领下,陆续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确保党提出的各阶段发展目标和奋斗任务如期完成,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彰显。
注释: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蒋永穆.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6).
[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守正创新真抓实干 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4-22(1).
[8]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
[9]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22.
[11] 李刚,等.改革不停步 变化在身边[N].人民日报,2024-07-08(6).
[12] 鲁元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风劲扬帆[N].光明日报,2024-06-02(5).
[13] 李清泉.中国制度优势赢得世界瞩目[N].学习时报,2017-12-13(A1).
[14] 蒋永穆.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韧性强[N].经济日报,2022-06-07(10).
[15] 林炜炜,陈志超.新时代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J].旗帜,2023,(11).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24,(3).
[17]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科技自强蹄疾步稳——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N].中国信息报,2022-09-28(1).
[18] 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635.4万人年[EB/OL].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12/content_6920471.htm,2023-12-15/2024-07-30.
[19] 杜海涛.“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权威发布)[N].人民日报,2024-01-13(2).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1] 彭训文.外媒关注多家国际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对中国经济成功转型保持乐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4-22(10).
[22] 张天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N].人民日报,2023-08-17(18).
[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4] 傅娟,杨雨濛.共同富裕目标下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进展、困难及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物价,2023,(11).
[2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6] 蒋永穆,卢洋.消除绝对贫困的中国之能探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
[27] 蒋永穆,祝林林.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5).
[28]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2023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1/ content_6927914.htm,2024-01-23/2024-07-30.
[29] 张璁.筑牢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法治保障[N].人民日报,2023-07-06(19).
[30] 张克,刘馨岳.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研究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24,(2).
[31] 多国人士高度评价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EB/OL].https://china.cnr.cn/news/ 20240715/t20240715_526794011.shtml,2024-07-15/ 2024-07-30.
[3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就综述:为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坚强保障[EB/OL].https://www.gov.cn/yaowen/ liebiao/202407/content_6960482.htm,2024-07-01/ 2024-07-30.
[33] 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443.9万人[EB/OL]. https://news.youth.cn/gn/202210/t20221015_14061611.htm,2022-10-15/2024-07-30.
[34] 赵成.前三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47万件 其中立案中管干部54人[N].人民日报,2023-10-30(4).
[35] 高晓林,黄冰琼.海外关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智慧的认识与评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2).
[3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7]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8] 刘秉荣.红一方面军纪实,第1卷,红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2] 蒋永穆.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N].经济日报,2023-01-11(10).
[43]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