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刘佳:习近平对毛泽东劳动观的创造性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18
字体: 打印
分享:
  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毛泽东劳动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劳动观与中国优秀传统劳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的劳动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劳动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对毛泽东劳动观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劳动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毛泽东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正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完美结合,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一样,毛泽东劳动观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一)高度重视生产劳动的基础性作用
  关于劳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重视劳动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突出特点。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观点,并将其运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第一,毛泽东提出“以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的财富”的著名论断。1940—1942年,针对抗日根据地的严重经济困难,毛泽东号召广大军民进行生产,果断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根据地经济极度困难时期,毛泽东多次组织军队承担起根据地建设的任务,号召军队也参与到群众生产劳动中来。这一时期由军民共同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物质支持。第二,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生产劳动对认识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立场和观点,提出了生产活动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认识水平将随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基本观点。早在1937年7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强调了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的积累和发展“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第三,毛泽东重视劳动,尊重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从毛泽东对劳动问题的论述得知,劳动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实践活动,人的社会价值通过劳动得以实现。因此,在新中国的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心理和文学等诸多表达中,“劳动”都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劳动不仅代表光荣和先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决定主体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地位。
  (二)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要素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的劳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毛泽东劳动观,全面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要素论。第一,毛泽东提出解放劳动者的核心观点,表明了对于劳动问题的基本立场。1933年,毛泽东在《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中对存在于当时农村的五个阶级的内涵等进行了详细阐释,并把劳动作为划分阶级成分的标准,将是否参与劳动以及参与劳动生产的程度作为区分各阶级的主要指标,基于此对“地主”“贫农”“工人”等当时存在于农村的主要阶级进行了界定。毛泽东指出在当时的状况下,只有确定地权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劳动力,从而激发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国家,是推翻了剥削阶级而由劳动人民掌握权力的国家。”这是对解放劳动者观点的进一步阐释。毛泽东劳动观始终以解放劳动者作为其核心观点之一,政治立场鲜明,是典型的无产阶级劳动观。第二,毛泽东提出通过整合劳动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革命战争物资匮乏、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张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发展劳动生产。在农村,毛泽东号召开展变工互助,把农业劳动力组织起来,提倡组织劳动互助组和耕田队,主张通过鼓励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来解决因青壮年参加革命军队导致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毛泽东也鼓励群众自愿加入集体互助组织,以达到促进生产的目的。劳动互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达到了更高的劳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生产效率低下问题。同时,毛泽东尤其重视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认为这既是劳动社会化的目标和宗旨,又是工业化赖以实现的手段与途径。第三,毛泽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劳动中的应用,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具体来讲,实现农业、手工业机械化半机械化既可以节约大量人力资源,又能推动更多的新生劳动力投入到更大范围的生产中去,这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发挥劳动教育和劳动改造功能
  毛泽东历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列为青少年教育和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前夕,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爱劳动与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并称为“四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领导,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写入党的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毛泽东强调德育和身体发展“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此外,毛泽东多次鼓励领导干部强化劳动教育学习,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真知。在延安时期,各级干部学校都将参与生产劳动作为学习合格的标准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劳动生产,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延安的党员干部们“在学习革命的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他们在实行生产运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延安青年干部把理论学习和生产运动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称他们为当之无愧的“抗日救国的先锋”。毛泽东还创新性地将劳动作为改造思想的方法之一,号召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必须要积极地投入生产劳动中去。
  (四)培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
  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毛泽东都大力提倡各行各业要树立劳动英模和表彰先进劳动者。这种做法旨在锻造和弘扬共产主义劳动精神,树立社会主义劳动新风尚。毛泽东领导陕甘宁边区人民进行生产运动时期,边区涌现出一大批热爱劳动、努力工作的劳动英模。他们生产积极性高,不但自己劳动成果突出,还带动身边的人们都积极参与劳动生产,对边区经济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主张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劳动群众的阶级认同感,在全社会树立起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社会主义劳动新风尚,为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出积极、火热、向上的劳动氛围。张思德、王进喜、时传祥和雷锋等都是各行各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劳动英模代表,他们是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的生动体现者。
二、习近平对毛泽东劳动观的创造性发展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劳动实践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新时代劳动的价值、内涵、特征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劳动教育等内容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将劳动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线,赋予新时代劳动新的目标,将劳动价值置于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实现了对毛泽东劳动观的创造性发展,这对完成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幸福观: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用劳动把个人、社会和国家紧密联系和有机统一起来,认为个人幸福、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都必须依靠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在个人层面,习近平阐明了劳动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要依靠劳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习近平也为广大劳动者提出了投身新时代劳动的要求,“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一定要以国家主人翁姿态,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为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作出新的贡献”。在社会层面,习近平主张关爱劳动者群体,特别强调保障劳动者利益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习近平指出:“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这些重要论述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度,充分阐释了劳动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价值,对全社会尊重、崇尚和热爱劳动提出明确要求,对全社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国家层面,习近平深刻阐明了劳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习近平赋予劳动模范“共和国的功臣”的时代称号,肯定劳模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至关重要的贡献,明确了新时代国家发展依然要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不懈奋斗。
  (二)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彰显劳动价值
  自古至今,人们热爱劳动并推崇劳动价值,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劳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得益于劳动,而且人们在劳动中也可以积累物质财富,扩展对实践的认知,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但劳动价值不限于此,人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锤炼而成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格,也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也是劳动的重要价值之一。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重视劳动精神的弘扬和劳动价值的彰显。习近平对劳动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和全面阐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而系统的总结,阐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劳动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为开启新时代中国人民光荣而伟大的劳动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出全面系统深刻阐述,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习近平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总结、凝练和弘扬,同时也是对新时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新的补充,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弘扬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劳动教育观:呼唤劳动教育本质属性的回归
  劳动教育关涉劳动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问题,兼具认识和实践的双重属性,这要求我们要将劳动教育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实践活动中进行具体分析。新中国成立至今,依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国家对劳动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以劳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推行劳动技术教育等。然而,在劳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育人属性始终是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坚持以劳育人的教育理念,多次强调劳动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性,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劳动观,打造高素质劳动者大军。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作出总体指导。在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等都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发展,这解决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表明,“劳动不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而且其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说,如今劳动教育已成为育人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价值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彰显。这必将对进一步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作用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创造性劳动概念的提出也进一步丰富了劳动的内涵,在新时代发展了毛泽东劳动观。在2013年4月28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创造性劳动”的概念。2020年,习近平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将“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做到时刻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创造性劳动观鼓励新时代劳动者基于本职工作进行创新创造,不断增长阅历、开拓视野,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
三、习近平对毛泽东劳动观创造性发展的当代启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对新时代劳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习近平对毛泽东劳动观的创造性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劳动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顺应时代主题变化,引领新时代劳动生产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当时我国主要任务是巩固新兴的人民民主政权。如今,经历了70多年发展巨变的中国,正以“中国速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定地前进,其发展更是跨越式、领跑式的。“复兴号”领跑世界开启中国高速新时代,中国超算“天河一号”成绩卓越,“嫦娥四号”着陆月背,中国航天奇迹一次又一次让世界为之震撼,港珠澳大桥落成通车……越来越多的发展成就足以说明,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且具有开创性的,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东方。进入新时代,大国奇迹仍然要靠中国人民的劳动接续书写,社会发展的步伐仍然要依靠中国人民的劳动持续驱动。因此,根据新时代劳动实践目标与任务的变化,对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劳动主题和方式等作出及时调整,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对当今劳动实践主题的深刻把握,为我们以更加坚定自信的姿态踏上新征程、投身新伟业,用劳动续写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倡导创新发展驱动,推动创新型劳动观念形成
  一百多年来,创新在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创新更是成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动力,而且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习近平多次强调创新,对何为创新、何以创新、如何实现创新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人才对知识的创新性运用在新发展阶段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广大劳动者树立创新型劳动理念,立足岗位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同时,创新归根到底要依靠劳动主体的创新型实践,广大劳动者要勇于创新,敢于在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集中体现为创新能力不足等,这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通过科学的创新理念与扎实的创新实践相结合来实现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新时代我们必须把创新贯穿劳动实践的全过程,激发创新要素活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让创新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并保持泉涌不息。
  (三)强调劳动教育实践,助力时代新人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劳动教育边缘化和与其他“四育”相脱离等问题。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给予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定位,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强调“五育”并举,指明劳动教育的提升和其他“四育”同样重要,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也指明了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劳育人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劳动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和新时代劳动的新特征,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劳动教育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新发展,为时代新人的培育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劳动教育之基。中国青少年要以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社会大舞台的实践历练中厚植劳动情怀,增强责任意识,自觉自为地用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
  (四)提倡劳动、劳模精神,凝聚新时代劳动价值共识
  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代表的新时代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劳动传统和劳动文化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劳动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各个环节中,对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共识的凝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劳动理念,为弘扬新时代劳动价值和引领新时代劳动新风尚起到有力推动作用。首先,凸显主体创造精神,坚持人民是创造者主体。新征程奋斗目标的实现要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这就需要弘扬劳动精神并使之有效反作用于劳动实践,从而激发人民群众进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动力。其次,高度重视创新精神,坚持人才驱动引领创新发展。“机器人革命”将成为人类生产劳动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为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在新的竞争中赢得先机,我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从根本上要靠人才驱动,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让人才能在更广阔的时代舞台上施展才华。最后,重视劳模、劳动精神,坚持优良劳动传统。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模范来领航。劳动模范正是伟大时代精神活的显现,劳动模范身上彰显着劳模精神,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各行各业的模范代表。为此,我们要讲好劳模故事,传播好劳模声音,以其先进的、典型的、鲜活生动的模范事迹教育人,使我国的优良劳动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刘佳,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