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胡丹: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辨正

发布时间:2023-01-10
字体: 打印
分享:
  毛泽东伦理思想不仅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具有理论贡献,而且对重建中国现当代伦理秩序具有现实意义。但学界在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背景、范式、内容、立场和价值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深化研究空间。本文试图辨正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从实践伦理学建构毛泽东伦理思想的谱系范式,用自我实现体系理清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逻辑线索,用唯物史观确立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理论坐标,进而阐明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
一、实践伦理:建构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谱系范式
  学术界存在用西方主流规范伦理学范式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问题,以至将毛泽东伦理思想视为制定规则的学科,背离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实践实质。建构毛泽东实践伦理学范式谱系,有别于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范式,有助于走出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困境,从而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
 学术界应用何种范式从事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用西方主流规范伦理学范式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现象。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几点:其一,伦理学主要被理解为社会体系的伦理学,其主旨还是集中于行为规范。将道德简化为规则,道德行为、道德选择、道德评价简单地根据规则制定或判断,导致忽视人的实践性与实践智慧。其二,主要依托于西方话语体系,缺乏中国特色伦理学体系。曾建平教授认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伦理学体系亟待建构。杨义芹研究员特别强调,从中国道德话语系统构建的宏观层面考虑,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稿源偏少的问题值得反思和警醒。
  上述传统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谱系范式,不利于在当代继续深化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其一,将道德简化为规则,等同于将伦理学视为制定规则的学科,规则不同于具体实践而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此意义上等同于用规范伦理学制定普遍科学的行为规范和应用伦理学借助原则解决具体的伦理冲突,导致人变得被动,缺乏实践智慧。毛泽东虽制定“五爱”“五讲四美”等社会主义社会主要道德规范,但毛泽东伦理思想更侧重于伦理和道德。他不仅制定规则,而且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智慧,希望人通过实践能达到德性。李义天教授认为,伦理学作为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应在为学和为人上达到统一。其二,在西方话语体系下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我国的主导地位相违背,不利于形成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其三,用现代西方主流的伦理学范式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不符合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现代西方主流的伦理学主要考虑人的行为和行为准则,则忽视了传统伦理学考虑人的全部理想、价值追求、幸福指数。毛泽东伦理思想精神实质是自我实现,要求人们活得有价值,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担负起改造中国重任的人。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及封建主义的矛盾。毛泽东从青年时代立志“改造中国和世界”,为中国人民和世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由早期从事比较局限的个人实践转变为早期组织工农群众的社会革命实践。毛泽东的伦理思想是以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实践为毛泽东实践伦理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爱国主义是贯穿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一根红线。在探索人类解放的征程中,毛泽东接触马克思主义后,建立起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是毛泽东最远大的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这个理想的实现是世界人民前仆后继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如同毛泽东所说,“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就是“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毛泽东在探索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中运用伦理学作为指导,论证了其伦理思想的实践性。毛泽东实践伦理学来自于中国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斗争中,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过程中,为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全人类自由解放。
  上世纪末为纪念“实践伦理学”创始人日本著名伦理学家丸山敏雄召开的第十次中日实践伦理学讨论会集中探讨“家庭伦理”“婚姻伦理”“生命伦理”“环境伦理”“企业伦理”等主题。著名哲学家彼得·辛格所著的《实践伦理学》主要涉及动物平等权与动物解放论、试管婴儿、堕胎、安乐死、全球贫困以及政治等极其敏感的伦理问题。摩尔的实践伦理学,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实践部分进行元伦理学分析研究的伦理学。上述三种“实践伦理学”的内涵实则是应用伦理学的范式,来解决具体伦理冲突和元伦理学分析研究的范畴。但毛泽东实践伦理学不同于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范式。在研究主题上,它是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思想,而不是用经验性描述方法呈现人们现实或历史的、内在或外在的道德情况的描述伦理学。在研究对象中,毛泽东实践伦理学不仅是个人实践,而且是人类实践、共产主义实践;它不是用哲学性分析方法探讨语言和逻辑的元伦理学,也不是仅追求个人至善的德性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在本文中不属于规范伦理学范畴),虽实践伦理与德性伦理相类似、接近和融通。在研究任务上,毛泽东实践伦理学是救国救民,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它不是以科学性普遍方法研究规范的来源、内容和根据,旨在影响人们生活和行为理论的规范伦理学;亦不是用特殊性原则解决伦理冲突的应用伦理学。毛泽东伦理学的实践性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深刻体现,是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因此,毛泽东实践伦理学在其研究主题、对象、任务上本质区别于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德性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等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范式和已有“实践伦理学”范式,是一种独立的毛泽东实践伦理学谱系范式。
  毛泽东实践伦理学的理论渊源来自泡尔生和马克思、恩格斯。泡尔生认为,人生的目标是由意志确立、由行为实现的,而人类以实现自我为至善的目标,人类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达此目标的方法在活动、在践行。在毛泽东接受了这个观点后,他说:“吾人须以实践至善为义务,即以发达吾人身心之能力至于极高为义务也,即以实践具足之生活为义务也。”毛泽东实践伦理学继承发展并超越了泡尔生古典德性伦理学。因为毛泽东实践伦理学不仅追求个人自我实现的至善论,而且注重将个人与社会制度相结合,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伦理学。毛泽东实践伦理学是对马克思列宁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系列独创经验的伦理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毛泽东实践伦理学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实践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即明确指明了实践所内具的“革命性”与“批判性”。“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上述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内涵,而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生产关系的不断更新与革命,所以,上述这种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才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如何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实践伦理学谱系,核心是建构毛泽东自我实现的伦理学体系,理清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逻辑线索。
二、自我实现:理清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逻辑线索
  学术界存在碎片化地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现象,以至外在地割裂了毛泽东前后期伦理思想,导致缺少内在的逻辑体系。本文从权利、道德、伦理、历史四环节建构毛泽东自我实现的伦理学体系,使之贯穿于毛泽东伦理思想早期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时期,有利于理清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碎片化、割裂化的逻辑线索,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学术界应如何构建毛泽东伦理思想体系,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我们要全面深刻地分析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研究体系。当前学术界存在碎片化地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问题。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几点:其一,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成果不少,但内容间缺少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尚未构成体系。学术界现有成果中,对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阐释其理论来源、产生、发展,阐发早期伦理思想内容,探讨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观点等。其二,割裂研究毛泽东早期自我实现伦理学与后期为马克思主义者时期伦理学的关系。学术界有专门研究毛泽东早期自我实现伦理学的著作论文,但鲜有贯穿毛泽东一生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汪澍白认为,青年毛泽东的精神之个人主义体现在把“实现自我”和“变化民质”,把“个性解放”和救国救民的要求统一起来了。杨芳认为,自我实现是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核心,并把“实现自我”提升到“人类之目的”的高度。王彩玲从自我观念的演变、启蒙理想、培育新民、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等多个方面,对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缺少逻辑线索,不利于在当代继续深化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具体分析而言,其一,碎片化地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内容,不利于全面深刻地把握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它应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在此体系中才能将毛泽东伦理思想内容统一起来。学术界现有的成果缺少对其理论体系的探讨和建构,碎片化的研究难以把握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其二,毛泽东伦理思想是一个整体,割裂早期和后期伦理学研究,不利于全面把握毛泽东伦理思想。学术界探讨较多的是毛泽东早期自我实现的伦理学,实则毛泽东自我实现的伦理学贯穿其一生。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由早期精神之个人主义的自我实现转变为无产阶级的自我实现。毛泽东伦理思想需从自我实现角度理清逻辑与历史的线索,建构毛泽东自我实现的伦理学体系。
  青年毛泽东提出的完善自我伦理观,是建立在“精神之个人主义”之上的。即要“充分发达吾人身体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从而使自己“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使自己的一切行动都达到正确。毛泽东曾有过一段受封建主义影响的短暂时期,在这一时期他肯定封建帝制的存在,相信人无我,即没有主体意识之我。不久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相信人知有我,皆为我,皆为主体自身的利益。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提出了“精神个人主义”的伦理原则:“吾于伦理学上有二主张。一曰个人主义。”“此个人主义乃为精神的,可谓之精神之个人主义。”这种精神个人主义的立论基础是无上的个人价值,“个人之价值大于宇宙之价值可也”。精神个人主义的实质是解决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求得自我的真正完善。毛泽东早期伦理观通过外化为权利,要求人们活得有价值,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能充分发挥自己身体和精神的能力,担负起改造中国的重任。从客观上讲是当时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从主观上讲是人性满足和发展的需要。毛泽东早期伦理观,基本上是个人主义的伦理观。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自我实现的伦理观,是建立在无产阶级之上的。科学的毛泽东伦理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统一。在共产主义道德思想体系中,自我获得了现实的真正完善是对毛泽东早期自我实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梳理权利、道德、伦理、历史四环节以此建构毛泽东自我实现的伦理学体系,使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伦理思想接续贯通。
  权利是建构毛泽东自我实现伦理学体系的首要环节,是无产阶级、底层劳苦百姓的自我实现。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外化为无产阶级争取权利,中后期通过建立红色政权保障人民权利。毛泽东学生时代的伦理思想,核心是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先对康有为、梁启超著作总是“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到接纳旧式改良主义救国救民,反帝不反封。后来受孙中山影响接着成为一名革命民主主义者,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权利。五四运动时期,同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同促进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联系起来。1921年—1949年,中国社会历经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毛泽东伦理思想表现为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1949年以来,毛泽东伦理思想表现为保障人民权利,维护人民权利。
  道德是建构毛泽东自我实现伦理学体系的第二环节,是共产党员的德性和自我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共产主义道德与剥削阶级道德的本质区别。蔡志敏也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践中能够贯彻到共产党员的一切道德行为中。毛泽东早期伦理观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突出人的自然性,以“个人”为本位。中后期伦理观是集体主义的社会实现,更强调人的社会性、阶级性,“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为集体本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方面为无产阶级服务,体现无产阶级道德的阶级性和党性;另一方面为全人类服务,体现无产阶级道德的人民性和历史发展趋势。毛泽东谈论到:“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伦理是建构毛泽东自我实现伦理学体系的第三环节,是个人、集体、国家的自我实现。伦理通过外化和内心分别实现自己后,就进入了外化权利、内化道德来实现自己的环节,伦理达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从原始共同体到市民社会,再到自由人的联合体,贯穿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毛泽东认为伦理发展经历个人、集体、国家三个阶段,把伦理看作实体,是个人、集体、国家生活的共同体。国家利益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大利益的体现,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源泉和保证。国家强大,才能促成每个人的自我实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又高于集体利益。当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在保证国家利益前提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建立公有制,解放生产力,将权利集于人民一身,通过大力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颁布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方针政策,实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
  历史是建构毛泽东自我实现伦理学体系的最后一环,是人类的自我实现。毛泽东自我实现的伦理学所追求的历史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把谋求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视为最高尚的道德和最大的幸福。毛泽东期望把中国建设成独立、自由、平等、富强的公正社会,这是毛泽东视为一生历史使命的建国治国宏伟理想。毛泽东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抛弃了空想的大同理想和“新村”理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了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创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这需要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自我实现。
  从权利、道德、伦理、历史四环节建构毛泽东自我实现伦理学体系,实现了毛泽东伦理思想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自我实现伦理学贯穿毛泽东一生,从早期个人到中后期人民、无产阶级主体的转化,从早期精神个人主义到中后期共产主义实践内容的转化论证了毛泽东自我实现伦理学的整体性。如何辨明历史与道德的关系,基本问题是把握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解释原则、评价尺度,确立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理论坐标。
三、唯物史观:确立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理论坐标
  学术界应如何把握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理论坐标,是否存在道德问题独立化的问题,是一个有待澄明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存在用道德解释评价历史的唯心史观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问题。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表现:其一,将道德问题独立化,认为历史是观点的历史、道德的历史,脱离物质生产的历史。其二,将唯物主义抽象化、一般化,脱离历史唯物主义。
  上述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在当代继续深化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具体分析而言,其一,将道德问题独立化,用道德、观念评价历史,导致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完全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心史观作了彻底地批判。其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论述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其二,将唯物主义抽象化、一般化,脱离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历史地看待世界,历史地看待道德问题,历史来评价道德,而不是道德评价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历史的逻辑起点、历史的解释原则、历史的评价尺度三方面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原则。从现实的人出发,即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出发去解释现实的意识。这种解释原则或评价尺度,即历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解释原则或评价尺度。
  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这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论述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毛泽东伦理思想所论述的人是具体条件下现实的人,不是一般、抽象的人,是以人类的物质生产为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经济凋敝,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造成人民的贫困。中国人民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毛泽东伦理思想中现实的人是指谋求生存的中国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大改造完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主要矛盾随之发生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在此阶段,现实的人是指满足温饱的中国人。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此阶段的现实的人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国人,而不是过去为生活奔波的中国人。
  唯物史观的解释原则,即用历史解释道德。历史的解释原则涉及世界观的问题,用道德解释历史,呈现的是道德的历史,属于唯心史观。用历史解释道德,属于唯物史观。历史的解释原则不仅揭示了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而且强调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受实践活动中人们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因此历史的解释原则,是指把对象和哲学问题放到特定的具体条件下,作为一个暂时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和解释的理论原则。这一解释原则的基本观念就是否认形而上学的终极的、永恒不变的东西的存在。但在非唯物史观的历史道德化问题中,道德与历史冲突的悲剧性,有些人采取拒绝的态度,恪守陈旧道德传统。尽管可能暂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但是束缚了人的手脚和创造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繁荣,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违背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的评价尺度,是指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的“生存需要”作为对人及社会历史评价的价值尺度。它反对形而上学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把抽象的、理想性的、永恒不变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作为评价伦理的体系。历史评价尺度涉及唯物主义世界观问题,我们应站在唯物史观立场,历史地看待世界、历史地看待道德问题。我们不仅应理解唯物史观,而且应该懂得怎么对待唯物史观,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而不只是解释世界。
  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解释原则、评价尺度,以确立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唯物主义理论坐标。如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伦理思想,首要任务是重建现当代伦理秩序,开创新时代伦理境域,阐明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
四、境域拓新:阐明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
  学术界应如何评价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对研究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意义态度不一。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表现:其一,否定论。直接否定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其二,替代论。部分学者认为毛泽东的集体主义伦理思想不合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问题,主张用个人主义替代集体主义。
  上述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对当代继续深化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产生不利影响。具体分析而言,其一,否定论者认为,毛泽东伦理思想在当代已经过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故而否定、遮蔽、掩盖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其二,替代论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毛泽东建构的原始共同体解体,出现一盘散沙局面,个人主义、无序问题严峻。他们忽视了集体主义的存在最终是由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的,只要经济制度不变,集体主义也必将继续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主导道德原则。在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上缺乏世界历史的高度,反将现实的经验与世界历史视阈的高度对立起来。毛泽东伦理思想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自由解放,实现人类自由解放、共产主义理想,毛泽东伦理思想应在世界历史视阈下理解,开创新时代的伦理境域。
  毛泽东将个性自由与民族自由、民族解放结合起来,认为前者依赖后者。毛泽东在主张关注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的同时,又主张解放个性。在《论联合政府》中,主张从反封建的需要来谈论解放个性的需要,要通过集体、通过共同生活来发展个性。他说:“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中国人民的个性发展。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毛泽东强调集体主义,党和国家是共同体,工农商学兵大联合通过集体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市民社会阶段,强调自由,缺乏秩序。改革开放以来,个人追求自由,走向独立,意味着毛泽东时代的原始共同体的解体。个人追求个性自由,出现一盘散沙局面,个人主义、无序问题严峻。出现道德滑坡可能是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或者是道德教育的形而上学性导致教育脱节,抑或是对某些道德现象制止不力造成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才进入世界历史,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开创世界历史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开创新的世界历史,实现自由人联合形成的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毛泽东是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创造了中国化的世界历史理论,而且毕生致力于开创社会主义世界历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人的本质特征便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动描述每个人作为个人参与共同体,个人成为独立、有个性的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自觉自由的个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更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个共同体不是虚构的,是真正的共同体,作为独立的个人参与共同体,未来社会的每个人是有自由个性的个体。“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斯终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目标,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价值指向。新时代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视阈下和人类自由解放的视野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有秩序自由的新境界。这是毛泽东伦理思想在当代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优秀成果与毛泽东思想遗产结合起来,将经济快速发展取得的硕果与毛泽东伦理道德思想的宝贵遗产相结合,重建现当代伦理秩序,开创新的伦理境域。建构的新伦理秩序集中探讨集体发展方向,核心是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重点是处理自由和秩序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存有真正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有自由个性的人,每个人得到全面自由发展,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
  新时代开创伦理境域,应站在世界历史和人类自由解放的高度,将毛泽东伦理思想与开创新的世界历史结合起来。不断追求人类自我解放、自我实现,在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上深化毛泽东伦理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在此基础上,有助于我们建构中国特色伦理学,打造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话语体系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作者:胡丹,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来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