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杜敏:中国共产党战略思维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发布时间:2022-03-24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善于运用战略思维。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视野、深厚的人民情怀,始终站在历史的高度,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判断,制定了科学的战略规划,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回顾中国共产党运用战略思维的历史进程,总结蕴含其中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战略,重视战略思维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战略思维。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提倡战略思想

毛泽东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政治勇气,一生重视战略,善长战略,也赢在战略。他的军事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中,创建形成了中国革命战争理论战略体系。在毛泽东的口中笔下,战略是个高频词,战略思想、战略问题、战略意义、战略战术、战略战线、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计划、战略时机、战略策略、战略进攻、战略反攻、战略防御、战略包围、战略退却、战略持久战、战略速决战、战略枢纽、战略要地、战略物资、战略性区域、战略同盟军等等。毛泽东认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而且,“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在他看来,只要把战略形势讲清楚,问题就好办了。毛泽东总结提炼出一整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原则,提出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必须要研究战争的全局性、规律性的问题,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准确分析战争的性质,有效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预测战争发展阶段,制定出正确的方针策略,以获取革命事业的胜利。

在毛泽东看来,人人都要讲战略、关心战略,甚至要在全党全军上下营造“战略空气”。他认为,“只有了解大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当地安置小东西。即使当个排长,也应该有全局的图画,也才有大的发展。”所以,他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达到彼岸。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他多次讲,伙夫也重视战略,长征中起床第一件事不是问锅里有没有米,而是先问往南走还是向北走。可以说,战略观念深入人心,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战略问题是整个国家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11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战略思维,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恢宏的革命气度”。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血雨腥风、披荆斩棘中磨砺成长的邓小平,深知战略之要,更加重视战略之道,并以战略之思推动“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他指出,“战略问题是整个国家的问题”,也是决定命运的问题。要有战略观念,“一系列战略原则都是政治原则”,都涉及根本。要确立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要制定适合于本国情况的国家战略目标,战略目标“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要实事求是地去分析历史和现实的情况,“制订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策略要为战略服务。要有战略重点,制定战略布局,各个部门、行业都要从战略方面考虑问题,“计委要站得高、管得大,在工作中才能体现总路线、战略方针,才能促进技术革命,发展生产力”;“财政部门要看到大事,要有战略观念”;“统战工作有其策略性,但更主要的是它的战略性,就是要广泛地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等等。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事关战略利益,要有“战略勇气”,并且,“考虑国与国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

邓小平也非常重视领导干部的战略思想,重视对全党进行战略意识、战略思维的教育。他要求全体干部,“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5]P300,要“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我们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的同志,都是管大事的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同时,全党都要关心、重视战略问题。毛泽东反复讲的战士、伙夫都有战略观念,邓小平也多次讲。他强调各级干部都要有战略观念,不能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

(三)新世纪新阶段明确将战略思维写进党的文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一以贯之高度重视战略,下大力气抓战略问题。江泽民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发展战略布局上,必须有全盘的构想。同时,他强调要增强国家战略能力,“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综合考虑和着手,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他强调,要铭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保持发展势头,制定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加强战略筹划,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基点,抢占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同时,也要“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始终不变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党中央十分重视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培养。2000年6月5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文件中,第一次将“战略思维”与“理论基础”“世界眼光”“党性教育”一起作为党校教育的基本方面,指出要“抓好‘战略思维’,即对国际国内若干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紧接着6月9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大力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使他们善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他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有战略眼光,要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那种高瞻远瞩和宽阔胸襟,切实把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这项重大政治任务完成好”。

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党的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8]P569。把“战略思维”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至此,战略思维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能力。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号召党的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同时,胡锦涛也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从政治高度来观察和处理问题。这样,党中央对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提升要求更为全面具体。

(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战略思想,强调战略定力

习近平高瞻远瞩、举要驭繁、纵横捭阖,将战略问题上升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相反,如果做出战略误判,就会出现颠覆性错误,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习近平首提并反复强调要有战略定力,要保持战略自信、战略耐心。2012年底,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战略定力”这个概念,强调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之后,他在讲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安全、全面从严治党等各个方面时,都反复强调战略定力。同时,也强调“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把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共产党有战略自信的底气,也有保持战略耐心的智慧。

习近平高度重视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2007—2012年担任中央党校校长的5年间,他曾多次在公开讲话中从不同侧面强调战略思维。其中,在2010年3月1日的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对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逐一进行阐释。指出,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担任党的总书记后,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十九次、二十次的集体学习时,从不同方面提到要树立战略思维,强调增强战略定力,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赢得经济发展、国际竞争的主动,努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问题的本领,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在讲到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指出,“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这里,明确提出了领导干部的五大思维能力建设,并将战略思维置于五大思维之首。在2019年1月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他提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五大思维增加历史思维,形成领导干部必需具备的六大思维能力。但是,战略思维位于思维方式之首的地位没有改变。

二、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战略思维

在领导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运用世界眼光与战略思维,从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出发,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判断,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战略战术、方针政策,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

(一)中国共产党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指明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战略判断

站在全局角度看问题,是战略思维在空间维度的体现。毛泽东认为,局部隶属于全局,“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邓小平也指出,“全局问题解决了,局部问题就好解决了”。习近平强调,“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来谋划,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世界眼光与战略思维,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实事求是分析所处阶段特点,明确发展方向,从而做出准确的战略判断。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革命处于低潮,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全局出发,将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进行对比分析,准确判断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认识,毛泽东客观分析中国与日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判断战争是持久的,但胜利最终是属于进步的、正义的中国,而不是退步的、野蛮的日本。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就做出判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们一定能够打败蒋介石,胜利是属于真正强大的人民。“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但是,毛泽东的战略判断最终都一一被证实。

随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为开端,党开始比较系统地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9月,党的八大作出判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随后,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并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指导。毋庸讳言,这一思想并没有坚持下来,走了弯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严重错误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随后又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形成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党在深刻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十三大上提出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邓小平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判断。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要坚定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的另一大重大判断,就是在美苏两极独大的冷战背景下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一个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也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纵观国内外大势,做出重大战略判断,“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营造有利战略态势,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十六大以后,胡锦涛进一步指出,“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内国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9]P437,要维护战略机遇期,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胡锦涛创造性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世人庄严宣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做出新的战略判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也强调,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须长期坚持。同时,习近平强调,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些重大判断都是新时代全面谋划和推进各项事业的基本出发点。

(二)中国共产党善于从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制定战略目标,谋划科学的发展战略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是战略思维在时间维度的体现。毛泽东强调,对战略全过程的把握,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要能够“走一步看几步”,甚至是“走一步看全部”。着眼于长远,也是邓小平一贯的主张。他指出,“没有长远规划,方向就把握不准,要点就抓不准。”习近平也强调,“要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善于鉴往知来,紧扣时代特点制定战略目标,擎画事业发展蓝图;又立足当下,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谋划与战略布局,一茬接着一茬干,把宏伟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科学分析中国革命性质,确定不同阶段革命目标和革命任务,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制定了一系列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创造性地解决了人民战争的战略和战术问题、抗日战争的战略预测和战略阶段问题、解放战争的战略抉择与战略决战问题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革命分两步走,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也是针对基本革命形势所做出的正确的战略谋划。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中央逐步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并着手谋划“两步走”的战略,确定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发展按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在“四个现代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基于此,党中央制定了先富带动后富、沿海和内地“两个大局”发展战略、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重点解决“三农”问题战略、“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发展战略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

在党的十五大上,中央将“三步走”战略具体化,提出新世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也是第一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战略目标相适应,中央相继制定实施了依法治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扶贫攻坚战略、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等一系列治国之策,取得显著成效。十六大重申了新“三步走”战略,并将第一个百年目标制定得更加明确,界定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将第一个百年目标提升、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个目标,党中央制定了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自由贸易区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科技强军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的伟大转变。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在十九大上再次作出新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各个领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相继推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具有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共同富裕,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三)中国共产党善于从根本性出发,抓住战略重点,赢得战略主动

从根本性出发,是战略思维在价值维度的体现。毛泽东强调,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只要抓住主要矛盾,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邓小平坚持了“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强调以重点带动全局。习近平也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赢得战略主动,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中国共产党善于在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面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妥善协调解决战略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求重点突破,从而赢得战略主动。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带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及时调整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各党派、各团体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局面。抗战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再次转化,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全国解放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号召全党,从此以后我们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要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十大关系也是十大矛盾,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经济工作是最大的政治”。发展经济,“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是基础,改革也是从农村起步,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1982年—1986年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能源和交通是基础,是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也是投资的重点。邓小平历来都重视科学与教育,开启了科技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科教兴国战略也由此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更是百年大计,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邓小平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到突出的战略位置,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行经济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国有企业、金融、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并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他从战略高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其他如速度与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等,都是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要把握规律、统一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胡锦涛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战略重点,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2004年起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发出。从此,中央一号文件成为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新时代,习近平强调要抓准、抓住、抓好作为“衣领子”“牛鼻子”的战略重点,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为此,党和国家制定出一系列的治国新方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同时,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战略思维的经验总结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战略思维成功运用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战略思维,突出表现在妥善处理好本质与现象、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主要与次要、个体与共性等的关系上,强调要从全局上、长远上、根本上观察、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范畴。说到底,战略思维是一种充分吸收了辩证法精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思维不竭的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唯物辩证法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实践中,紧紧围绕“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历史课题,坚持树立大局意识,从全局角度观大势、谋大事,用长远的眼光把握事物的总体趋势和方向,坚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思维理论和方法。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大树上结出的一颗果实,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中。这些理论成果中所贯穿始终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问题,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关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问题,关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问题,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问题等等,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维、战略思想、战略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智慧与战略眼光,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做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使马克思主义永远充满活力与魅力。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战略思维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战略思维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也是战略思维力量与智慧的源泉。

战略思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始终与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立场已经深深地镶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基因之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观点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运用战略思维所遵循的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创造性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判断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发展思想。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运用战略思维进行决策过程中,党始终从群众利益出发,时刻考虑群众利益进行战略谋划、制定举措、推进落实。可以说,人民贯穿于中国共产党运用战略思维进行决策的全过程。

 

战略思维中所蕴含的力量与智慧都来自于人民。没有人民的参与与支持,战略思维就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中国共产党运用战略思维,调动起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才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磅礴伟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一句话形象而深刻地总结出了人民所蕴含的力量:“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战略思维的智慧也来自于人民。毛泽东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诸葛亮”,“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他倡议,“和全党同志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邓小平在多个场合指出,改革开放是人民的意愿,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的,都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例如,“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习近平也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的事业,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与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

四、领导干部要全面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习近平指出,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新时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提升战略思维能力,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相统一

统筹兼顾是“弹钢琴”的工作方法,要求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各个局部,使各个局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中心工作。突出重点强调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促全局,从而“一子落而满盘活”。不懂统筹兼顾,就会顾此失彼、畸轻畸重;不能突出重点,就成了“一刀切”“一锅煮”,最终全盘皆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宏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能力,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争取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统一,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也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紧紧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二)将坚持原则与体现灵活相统一

原则性是总原则、大方向,是面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人民利益等根本问题时的坚定;灵活性是处理问题的手段,是方式、方法、举措上的多样与机动。原则性是灵活性的标准与尺度,不能模糊与混乱,否则就会滑向机会主义、实用主义;灵活性为原则性服务,避免千篇一律、死板划一,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泥沼。“原则性要灵活执行”,既坚持原则,又保持灵活,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大问题上不妥协、不让步,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制定正确的工作路线。同时,也要审时度势,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制定灵活的、适宜的政策和策略,推动根本战略利益的实现。

(三)将抓住机遇与迎接挑战相统一

“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机遇与挑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机遇可以变为挑战,挑战可以成为机遇,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机遇意识,提升把握机遇、善用机遇的谋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调动和运用好国内外形势变化所带来的一切机遇;也要有迎接挑战、直面困境的担当,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提高应对风险、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变挑战为机遇,化危机为机遇,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

(四)将增强定力与注重创新相统一

战略定力是“本”,是不被乱花迷眼、不被浮云遮眼的智慧与意志;开拓创新是“进”,是充满蓬勃生机的创造与创新。战略定力与开拓创新,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稳与进的关系,坚持在稳中求进,在进中维稳,缺一不可。没有战略定力就没有开拓创新的方向,就会陷入迷途,甚而亡党亡国;没有开拓进取就无法保持战略定力的长久生命力,失去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要有不忘初心、不忘根本的战略定力,也要勇于自我革命,善于在不变中应万变,于变局中开新局,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蹄疾步稳推进改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