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当代中国

王世谊、周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21-06-29
字体: 打印
分享: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

在党的建设史上,我们党曾经长期将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这是由党面临的特殊党情、国情和党的发展历程所决定的。与此同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各个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党的政治建设的生成和发展,就是党的政治建设从无到有、丰富内涵、形成体系的过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曲折发展(19491978)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正常延续阶段。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大作风、民主集中制、党性修养等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成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政治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全面执政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继续重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该时期首要的政治纲领,并据此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该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19512月,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以3年的时间进行一次整党的任务,并提出了共产党员标准的8项条件,这对于执政党党员坚定政治信念、明确政治方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1954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决议强调增强和维护党的团结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规定:“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必须反对任何妨碍中央统一领导、损害中央的团结和威信的言论和行动。”1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就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通过的中央文件,是加强执政党政治建设的良好开端。八大前后党在政治建设上积极探索,党的政治建设在这一时期保持党的政治定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强化党的领导地位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政治功能。八大党章对政治纪律内容做了完善,比如重新表述了民主集中制内涵,将党的纪律处分划分为五条并延续至今,对党的执纪机构作出新规范提出新要求。正是由于党对纪律的强化,尽管后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但党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组织统一并发挥着领导核心的政治功能。

毛泽东始终认为,中国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关键就在于党的领导。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针对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的形势和特点,毛泽东及时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紧迫任务,强调党要加强对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各条战线、民主党派、全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这几个方面的正确领导。在毛泽东看来,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我们的党已经成了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而“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毛泽东十分重视党的建设问题,认为要使我们党成为领导核心,真正做到人民群众拥护党,自愿在党的领导下工作,“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历程。19568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重申:“领导我们革命事业的核心是我们的党”。党对政府以及其他国家政权机关领导逐步强化。19577月,毛泽东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省市委书记会议上提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正确处理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三组既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这种对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目标的清晰规划,体现了党中央对党内政治生活民主性和原则性的良好预期。实践证明,这个时期党对所处历史方位的判断是正确的,党对自身建设状况的认识是清醒的,对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律的把握也是正确的。

第二阶段,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的政治建设渐入歧途直至遭到严重破坏阶段,党的政治建设在曲折中徘徊。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这是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阶段性特征。从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至党的十一大,党的政治建设受到“左”的思潮的影响,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由于党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尤其是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1957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背离八大的正确路线,党内“左”的认识和错误开始显现,从而对党的政治建设产生错误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路线导致党的政治建设走入歧路。1969年党的九大党章错误地取消了党内民主、集体领导、党员权利以及入党预备期,取消了党的监察委员会,基本否定了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取得的制度成果和理论经验,党的民主集中制逐渐受到破坏,党内各种关系陷入混乱状态。1973年党的十大延续了九大的错误做法,党内政治生活偏离了正常化轨道,导致党的各方面建设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出现重大挫折。1977年党的十一大虽然对“文化大革命”错误进行了纠偏,强调了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党内政治生活有所恢复但还没有完全实现正常化,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开始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真正转型。

党的政治建设的正面经验与历史教训相互交织,是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构成特点。毛泽东等人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19586月,中央专门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五个小组,毛泽东特别强调:“只有一个‘政治设计院’,没有两个‘政治设计院’,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1962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再次强调:“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针对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广大党员干部很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的倾向,毛泽东明确指出要反对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防止形成贵族阶层,主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决地同党内的腐败现象作斗争。

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等著名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一方面强调了对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党的政治建设基本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对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侧重点都有新的认识。这个时期,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为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政治建设也作出了巨大努力,留下了不少重要文献,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的党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完善(19782012)

第一阶段,在解放思想中恢复与发展(1978198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也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恢复了加强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扩大了党的政治建设优势。19785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邓小平同志在党中央领导人中最先敏锐地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锐利思想武器。他积极支持和领导了这场大讨论,并将这场大讨论发展成为冲破“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实现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做了舆论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并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以利于形成党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根据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认为它代表着全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

1980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准则》正式采用了“党内政治生活”这一概念,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集体领导、党员权利、党内选举、党内监督等党内政治生活的十二个方面提出了基本规范,强调了党内民主的地位和作用,重申了要恢复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以良好党风带动社会风气和整个国家风气的好转,凝聚进行改革开放的浩然正气。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在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拨乱反正,也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保障。十二大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十二大党章中恢复了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规定了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体制。十二大首次把入党誓词列入党章,党对党员的政治信仰、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有了更加具体的要求,这是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1983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为了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专门讨论部署整党工作,明确这次整党的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步推进的思路。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解决自身政治建设问题是确保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重要内容。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逻辑起点,创立了党在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十三大报告强调,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十三大首次正式确立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结构,邓小平制度建党的思想融入十三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形成了党的制度建设新范畴。

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一再强调各级干部要讲政治,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早在1979年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我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1986年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就深刻指出:“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经过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制度建党的思想融入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形成了党的制度建设新范畴,这就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明确了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恢复了加强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扩大了党的政治建设优势。

 

第二阶段,在改革开放中探索与创新(19892002)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际社会发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内发生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这一政治风波的发生是国内“小气候”与国际“大气候”相互作用、相互激荡的结果。如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我们党面临着新的执政考验和各种新的突出矛盾,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科学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邓小平南方谈话成为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抵御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冲击和西方对华制裁,同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探索党的政治建设的道路,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中继续推进。针对一段时间忽视政治工作、政治建设的倾向,党中央一再强调要讲政治,要集中全党同志的力量对党内权力进行监督,预防和惩治腐败,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恢复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都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要讲政治。“我们搞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但必须有政治保证,不讲政治、不讲政治纪律不行。”党的十四大恢复重提了党的政治建设,正式确立了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结构。1994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指出,“只有维护中央的权威,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才能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逐步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1995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讲政治的主体内容应是“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进行一次为期3年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三讲”教育活动以县处级领导干部为主要对象并覆盖全体党员,有效整治了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现象,推动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并且正式确立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报告提出:“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同十五大相比,党的十六大把制度建设纳入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形成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四位一体”结构状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理论的又一次创新。

第三阶段,在科学发展中深化与提高(20022012)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我们党面临现实的“四大考验”,即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同时还面临着“四种危险”,即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对此严峻挑战,党中央适时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概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创造性地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鲜明地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

制定和完善党内法规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举措。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对之前出台的党内法规全面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党内法规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依照从严治党的要求,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建设的力度,相继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和国家机关基层工作组织条例》,对党内民主监督、党员权利保障、党员纪律要求、基层党内民主均做了明确规定,尤其是首次对执政党的自我监督做了探索,初步形成了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体系,奠定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基础。

 

2004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决定面向全党提出新的五大任务和要求,即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还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追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从“大社会”谋篇布局,又要从“小社会”着手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方面,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容充实到党的建设的布局体系之中。2007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思路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形成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党建布局体系。党的十七大党章还首次将党风廉政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写入总纲。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延续并完善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布局结构,强调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伟大斗争的概念,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中共十八大通过的《党章》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从党的十五大到十九大之前,党的政治建设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在党的建设布局体系的其他方面都有所涵盖和体现,党的政治建设在科学发展中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时期,政治建设没有作为专门独立的内容出现在党代会报告和党章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表述之中。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飞跃与成熟(2012)

新时代是从党的十八大开启的,突出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的一条成功经验。在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党面临的严峻考验,首次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严格遵守党内政治生活规定以及其他党内法规。“从严治党,最根本就是要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使党内政治生活在全党严肃认真开展起来”。同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突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再次向全党各级组织和党员释放了从严治党和依规治党的强烈信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深刻变化的现实出发,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党的政治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怎样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命题。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他在《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篇重要文章中深刻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着重从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等七个方面。“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历届党的主要领导人中对党的政治建设论述最多、最系统、最深刻的领导人。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是理论与实践的要求,也是时代与人民的要求。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其中一项重大创新是将政治建设、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纪律建设这一治本之策,反映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这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与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总要求的论述的显著变化可以看出来。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是党的十八大关于党建根本目的和落脚点,在党的十九大则变成了党建的着眼点。党的十八大论述党建目标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党的十九大党建目标则是符合五项要求的“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党的十九大党章还新增了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相关内容,如明确党的六大纪律,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纪检机关垂直领导,明确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我们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把作风与政治生态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切入点与重点。2012年底,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改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下简称“八项规定”)。“八项规定”主要整治影响执政形象的作风问题,重点查处“奢靡主义”“享乐之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016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从12个方面对党内政治生活运行的基础、目标、规范、载体、保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揭示了党内政治生活运行的内在逻辑,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基本规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力度抓,形成了鲜明的政治导向,消除了党内严重政治隐患,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注重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积极探索党员干部教育的有效方式。中央相继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党性和道德教育,强化党员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中央加速推进制度建设,健全党内法规体系。2013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出台,明确提出“按照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要求,抓紧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着力构建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切实推进民主集中制具体化、程序化,真正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到实处”。据统计,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我们党共制定或修订党内法规90多项,占现有党内法规的近50%,出台频率之高,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之后,相继有《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若干规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力度空前,制度保障下的党内政治生活更加严肃规范。2018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印发,《规划》对今后5年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2019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并从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强化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在党的政治建设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并赋予其新内涵,使其话语体系得以丰富发展,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实现了历史性飞跃。20197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新形势下,中央和国家机关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深化理论武装,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推进正风肃纪,全面提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思想理论上作表率,在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中,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中,从政党政治原理的含义中,我们对党的政治建设有了基本的认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核心内涵就是制定正确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并以相应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来保证全党团结一致地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升华经验,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并赋予其新内涵,使其话语体系得以丰富发展。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政治建设的理论范式和行动路径与特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现实使命和发展战略紧密关联。对我国而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由传统国家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必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当代中国站到一个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新时代是通过努力奋斗更真切地贴近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可见,发挥党在领导现代化进程中的中轴作用,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经验的理性总结和历史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保障和逻辑必然。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党最大的政治,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鲜明特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核心是全面领导,包括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历届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党代会报告中反复重申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思想;基于新时代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历史进程中。中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入新时代,在国家层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人民层面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华民族层面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层面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

()坚持问题导向,将经常性教育与适当集中教育紧密结合

问题导向是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之中的,也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发生逻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以从小到大,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就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党的政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解决了,党的建设就会向前推进一步。政治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共产党人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品格集中体现为旗帜鲜明讲政治。经常性教育和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把执行中央决策,服从中央决定,对党绝对忠诚、与党同心同德作为对党员干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确保全党凝聚起紧密团结、高度集中统一的强大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党内突出矛盾和问题,每一次主题教育都饱含着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解决党内突出问题以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期盼和不懈追求。整党整风作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党内矛盾、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形式,在客观上解决了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党整风首先整顿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这次整党,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纯洁了组织,改进了作风,调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加注重统一思想和整顿作风。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开始了建党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整党整风运动。在全面整党的历史过程中,党中央始终注意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党内批评原则、群众路线方法,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相继开展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以上教育活动成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途径。问题突出难解、矛盾错综复杂,是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点。党要领导人民进行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的十八大后,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成为党进行思想和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通过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使全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时代性和战斗性,对新时代完成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严明党的纪律,推进从严治党向全面从严治党转变

严明党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尤其需要有铁的纪律做保障。毛泽东认为,党的纪律是从严治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增强党的团结与统一的重要保证。他强调指出,只有党和军队“加强纪律性”,才能实现“革命无不胜”28。他要求,要“严格地执行纪律,废止对纪律的敷衍现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三反”运动中,抓住影响和震动最大的刘青山、张子善典型案件,迅速果断处理,引起了全党的警惕和社会的震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内政治生活之所以在遭到破坏,甚至严重倒退后,又能触底反弹走上正常化轨道,是跟严明党的纪律不无关系的。当前,我们党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如果不严明党的纪律,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失衡,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政治纪律在所有纪律中居于首要位置,起引领示范作用。政治纪律一旦违反,其他纪律也会紧随其后出问题。因此,习近平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外,必须靠严明规范和纪律。”

严明党的纪律必须从严治党。从严治党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始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通过了新党章,制定了两部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改革开放后,党的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19851124日,中共中央整党工作委员会发出《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提出“要从严治党,坚决反对那种讲面子不讲真理,讲人情不讲原则,讲派性不惜牺牲党性的腐朽作风”。这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从严治党”。邓小平认为,从严治党关键在制度治党。他强调,“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99210月,党的十四大首次把“从严治党”的方针写进了党章。1997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在党的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同志忽视政治、淡化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这些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联,都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政治问题要从政治上来解决”。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系统治理党所存在的问题。201410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首先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201412月,他在江苏考察调研时进一步使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并正式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从严治党,从转变作风入手,通过反腐败发力,用制度作保障,用信仰塑灵魂,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标本兼治、固本培元,勾勒出了党中央管党治党的实践逻辑。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严明党的纪律,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加强党风建设,到新时代强调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直至提出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文化三者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体现我们党将从严治党逐步提升到战略高度,融入整体战略布局,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政治建设认识上的升华。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启示

定位是前提:必须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建设最基本的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建设实践反复证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主心骨”,必须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联。管党治党上的“宽松软”导致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根子上是政治上的“宽松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解决党内各种问题的治本之策。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保证党强国兴。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举旗是关键: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指针。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先后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对党的政治建设基本经验的一个重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创新是灵魂: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取得的成就唯有靠“求实”和“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建设一以贯之的鲜明特征。只有创新,才能使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充满活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则是党和国家基本方略的创新。究其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始终是指引党制定正确方针政策、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和重要保证。

服务是目的: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和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政治建设,概括地说就是保证全党团结一致地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须自觉全面贯彻执行。进入新时代,越是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越是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越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强化党的执政意识、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服务作用,党的长期执政能力随着党的政治建设的持续深入而显著得到提升和加强。

教育是基础: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教育形式,已先后开展了十多次大规模的集中教育活动,使我们党始终守初心、担使命。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并上升到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成功的新鲜经验。

统筹是保障:必须把政治建设和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紧密结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党的各项建设是密切相关、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大局把握住了,党的建设就立了标、铸了魂;如果没有政治建设这个“灵魂”,党的各项建设就容易迷失方向、效果不彰。必须牢牢牵住政治建设这个“牛鼻子”。党的政治建设要取得应有成效,必须依靠党的其他各项建设的紧密配合;必须把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五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必须把党的五大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机联动起来抓,更加突出地把政治建设作为基础性长期工程抓好抓实,既抓好“关键少数”,又引领带动“绝大多数”。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2020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