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中共党史与党建
韩振峰 王露: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探析
  坚定的历史自信是我们党勇毅前行的精神底蕴。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022年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一文中,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信”的内涵和坚定历史自信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彰显了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气质和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加强对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基本依据、主要特征和时代要求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基本依据
  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不是情感的盲目乐观和心理的自我陶醉,而是建立在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总结的历史经验、创造的历史影响、形成的奋斗精神基础上对历史的高度认同和高度自信。具体来说,对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重要依据应从实践、认识、价值和精神四个维度来把握。
  (一)实践依据: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构成了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实践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遵循,对党百年来的奋斗成就进行了深刻总结和系统概括。根据《决议》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科学认识和正确认知我们党百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首先,从时间向度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百废待兴的国内环境和封锁打压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同时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新中国进步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使得落后于时代的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带领人民消除绝对贫困,攻克人类社会顽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其次,从逻辑向度来看,在理论逻辑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价值逻辑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精髓与核心,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砥砺前行的坐标体系和动力源泉。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坚定地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制度逻辑上形成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四梁八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支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制度表现,凝聚了党和人民长期探索治理经验和智慧,彰显了巨大的制度优势和独特的制度魅力。同时又依托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转化为相应的治理效能,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第三,从领域向度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带领下,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力持续发展,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政治建设领域,党始终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进其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巩固与发展了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文化建设领域,我们党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社会建设领域,我们党始终把加强民生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民生保障制度、不断提升民生保障质量、不断增加民生保障支出、不断推进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我们党以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生态保护和恢复成就巨大,“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上述重大成就构成了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实践依据。
  (二)认识依据:党百年总结的历史经验
  我们党总结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认识依据。重视、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具有的显著特点和巨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之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以辩证思维反思历史,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有独立的内涵和意蕴,又有着结构严谨的内在逻辑。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和价值旨归;坚持理论创新和开拓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优秀品格和历史自觉;坚持独立自主、中国道路和胸怀天下,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则、康庄大道和国际视野;坚持敢于斗争、自我革命和统一战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品质、鲜明品格和磅礴伟力。这些党和人民用鲜血与汗水换来的宝贵经验,不仅是对历史实践的反思与审视,也是在当代视野下党和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不仅是对历史进程的规律性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基本性要求;不仅从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本质内蕴,也从纠正自身错误中锻造出理论勇气。由此,党的历史经验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揭示了党的正确价值立场和重大理念,从深度和广度上赋予党坚定历史自信的认识依据。
  (三)价值依据:党百年形成的重大影响
  一百多年来,党在践行初心使命中创造了伟大奇迹,形成了巨大影响力。这些伟大奇迹和重大影响已成为一座座无形的丰碑,构成党的历史自信的价值依据。首先,“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党的百年奋斗不仅达到了党员数量的不断增长,也实现了党员质量的不断升华,成为“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在百年奋斗中坚守党的性质和内在规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增强自我革命的自觉自信,锤炼出了一个具有鲜明精神品格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次,“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民族复兴作了许多努力和尝试,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直到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诞生,才找到了救国之路,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国、强国之康庄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展现了欣欣向荣的国家形象。第三,“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任人宰割和饱受欺凌的时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站起来;改革开放后,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逐渐富裕起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摆脱绝对贫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显著增强,逐步迈向强起来。第四,“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一百多年来,“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之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事业为捍卫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总之,党百年来所创造的伟大奇迹和形成的重大影响,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厚重的底气。
  (四)精神依据:党百年形成的奋斗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党的奋斗精神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支撑和精神依据。奋斗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表现,形成并完善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精神底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这一奋斗过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系列革命赞歌,比如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红岩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的核心要义充分彰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促成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由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政治建设,肃清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力量,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使新中国站稳了脚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熔铸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以奋斗精神为本质内核,推动奋斗精神发展到新的境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奋斗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奋斗中不断探索,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先后形成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等改革创新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时代性意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升华了党的奋斗精神,形成了以接续奋斗为精神内核的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伟大精神,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赓续奋斗精神的坚定信念和高度自觉。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伟大奋斗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动力,是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密码,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过去依靠奋斗精神,“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未来,党的奋斗精神必将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动员力、聚合力激扬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为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二、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主要特征  
  坚定历史自信是一个包含多重特征的动态过程。从横向维度来说,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向度;从纵向维度来说,党的历史自信内在地包含着现实自信和未来自信;从辩证维度来说,历史自信与历史忧患、历史反思辩证统一于党的百年奋斗整个过程之中。
  (一)横向视角:政党自信与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相交织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与国家、民族由弱及强的历史相交织的过程,坚定党百年来积累的历史自信必然也是坚定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相统一的过程。首先,政党自信贯穿于党的历史自信的过程始终,政党自信与党的历史自信在依据来源、生成逻辑和价值旨归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它的政党自信与历史自信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都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践基石,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优势。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与历史自信的一致性还体现在,都是对我们党的历史的正确认知和客观评价;对我们党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角色与价值、能力与优势的集中表达和积极肯定;对我们党的未来发展与目标指向的高度确认。其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内嵌于党的历史自信的全过程。党百年来奋斗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华民族的形象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从新中国建立后的独立自主站起来的形象,到改革开放后的开放务实、富起来的社会主义形象,再到新时代自信担当、强起来的大国形象,充分彰显了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与历史自信的内在耦合性。第三,历史自信与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共衍共生。历史自信为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提供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为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提供内驱力与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共同为党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创造高度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历史合力。概言之,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是构成党的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向度,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过程就是坚定与彰显政党自信、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的过程。
  (二)纵向视角:历史自信与现实自信、未来自信相统一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启示我们,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内在地包含对现实的自信和对未来的自信。首先,现实自信来源于历史自信。现实从历史中走来,习近平指出,“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回顾党的历史、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是为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因此,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尊重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学习历史;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要吸收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要敬畏历史。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党的历史的目的是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增强历史自觉,在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次,未来自信以现实自信和历史自信为史鉴支撑。《决议》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同时,强调了党中央对未来目标的战略安排,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美好未来的信心。诚如李大钊所言,“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要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欣欣向荣的现在与前景光明的未来贯通起来,在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中总结历史经验,发挥历史主动,坚守现实自信;在以史为鉴中释放勇毅前行的力量,开创第二个百年新的历史伟业,增强未来自信。简言之,党的历史自信内在包含着党的现实自信和未来自信,中国共产党只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达的未来贯通起来”,才能实现党的历史自信、现实自信和未来自信的高度统一,才能“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
  (三)辩证视角:历史自信与历史忧虑、历史反思相结合
  党的历史自信与历史忧虑和历史反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是我们党推进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的政治自觉和精神特质。习近平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决议》指出的四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党在不同时期的忧患主题,《决议》明确指出的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挫折中奋起同时也是党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根植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才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凝聚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战略远见和领导方法,落实为兴党、兴国、兴民之行,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由此可见,历史忧患与历史反思是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一环。但是我们强调党的历史自信并不是忽视和无视党的历史上出现的问题和挫折,走入盲目乐观的境地;当然,强调党的历史自信与历史忧患、历史反思相结合的特点,并不是要走入悲观主义的认识极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但我们仍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骄傲自满,也不会让新阶段的风险挑战所压垮,“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葆有常怀远虑之忧思,于攻坚克难中树立逢山开路之信心。总之,历史忧患、历史反思是构成历史自信不可或缺的要素,历史自信与历史忧患、历史反思的辩证统一是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重要特点。
  三、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时代要求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新时代,要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以历史主动精神勇于自我革命,夯实历史自信的主体基础,这是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根本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关键举措;坚持正确历史思维和坚守崇高理想信念,夯实历史自信的认识基础,这是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重要环节;准确把握文化与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夯实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这是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基础支撑。
  (一)根本要求:夯实历史自信的主体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这种力量是过去我们实现一切奋斗目标的根本原因,也是未来我们实现既定目标的根本保障。《决议》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十个方面基本经验中,“坚持党的领导”位列首位,充分显示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主体。要发挥其坚定历史自信的主体作用,就必须使党自身过硬,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通过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特别是在自我革命中塑造廉洁的气质形象,以历史主动精神破解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精神密码。
  夯实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主体基础。首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具体而言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夯实拥护“两个确立”的核心地位,筑牢增强“四个意识”的思想基石,夯实坚定“四个自信”的行动基石。这些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历史经验,是回答时代课题的重大政治结论。党的全面领导使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得以巩固和加强,尤其是使“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34〕,这就可以为坚定历史自信凝聚起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社会号召力。其次,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夯实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群众基础。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共产党是人民意志的捍卫者、引领者和践行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新时代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就要坚决抛弃资本扩张的“物本”逻辑,始终遵循“人民”逻辑,避免人的异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得不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所谓党的历史自信就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通过学习“四史”强化为民服务的历史主动,依靠健全制度完善为民服务的体制机制,拓展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使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拥有无坚不摧的人民力量。第三,通过自我革命锻造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实践是运动发展的,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自我调适,从而使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主体,即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正视自身的问题,并“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跟上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作为坚定历史自信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如一塑造清正廉洁的作风形象,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以净化政治生态。“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必须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完善自身,夯实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主体基础。
  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内因是根据,所以夯实历史自信的主体基础是新时代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使党的历史自信的主体基础坚不可摧。
  (二)关键举措:夯实历史自信的实践基础
  党的历史自信问题“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夯实历史自信的实践基础,是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关键举措。
  首先,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它以全体人民为主体基础,以物质和精神都富裕为主要内容,以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勤劳致富为基本原则。这些核心要义与人的全面发展之内蕴不谋而合且高度统一。新时代,夯实历史自信的实践基础就要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诉求中构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百年奋斗催生的历史必然。作为一个时代性生成的复合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聚焦“五大文明”发展目标,统筹“五位一体”建设内容,明确“人类社会”价值立场,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相辉映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式现代化。
  最后,持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实践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回答了全人类如何面对共同困境的世界之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并在推进“一带一路”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际行动中使之转化为价值实践,推动历史车轮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重要环节:夯实历史自信的认识基础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同样,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并不是摆脱历史规律的虚幻意识,而是在树立正确历史认知、坚持历史思维和坚守理想信念中夯实历史自信的认识基础。
  首先,“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历史认知是指对于党的历史事实有正确的认识判断和客观的价值评价。《决议》是关于党的正确历史认知的典范和标杆,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纲领性文件。尤其是对于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给予新时代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以深厚的力量。正确的历史认知要求共产党人运用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砥砺初心使命、学习百年奋斗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奠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基石,从而充分发挥其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在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科学认知中深化党的历史自信。    
  其次,历史思维是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思维基础。历史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认识方法,它以尊重历史事实为首要前提,以揭示历史发展进程、把握历史演进规律、增强历史担当、拓宽历史视野为基本特征;以汲取历史营养、坚定历史自信、强化历史使命为价值遵循。当前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筑牢走向未来的历史自信。
  最后,理想信念是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党的理想信念与历史自信具有内在一致性。践行理想信念为我们在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重要认识基础。
  (四)基础支撑:夯实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积蓄着历史演进的力量,而且指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这就深刻揭示了文化于历史的意义。文化是根植于人内心的精神信念,它以其定型化的思维方式激励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显文化自信的精神效应,为我们更好地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作用。
  首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五千多年的实践活动孕育形成了具有显著文化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能够给人以启迪的哲学思想、为党的治国理政提供参考的智慧观念、推动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人文精神与规制人与社会活动秩序的道德规范等。这些中华文化之精髓要满足新时代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夯实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就必须在具体内涵和表达形式上加以丰富拓展及创新转化,激活其生命力,形成文化新样态。
  其次,自觉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党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内在需要,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理论自觉,也是夯实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与时偕行,把握住时代契合点,以历史自觉不断促进二者的结合,汇聚起坚定历史自信的中国力量。
  最后,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有着深刻的内外互动和认同逻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就是坚定历史自信的过程。内嵌于历史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在文化实践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汲取时代精华,滋养历史自信。
  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是党的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文化从历史中荡涤与孕育,是历史的积淀与历史的表达,在传承自身优秀因子、赓续自身价值体系、推动自身品质再造的过程中,塑造中国心,凝聚民族魂,与历史自信的价值内蕴有机融通。因此,通过发挥文化的基础支撑作用来夯实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是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昭示,也是二者本质内涵相契合的应然归宿。
  四、结语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总结的历史经验、创造的伟大奇迹和形成的奋斗精神为基本依据。提出了坚定历史自信的战略要求。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是一个包含多重特征的动态发展过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夯实历史自信的主体基础、实践基础、认识基础和文化根基,才能在正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中勇毅前行,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文章来源:《党政研究》2022年第6期
  网络编辑:静穆
发布时间:2024-07-23 1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