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中共党史与党建
肖贵清: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
  深入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是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的客观要求。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指导实践,需要“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道理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学理是道理的理论抽象和逻辑建构,哲理则是道理和学理的哲学凝练和思想升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要学深悟透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透彻学理、深邃哲理,真正做到解疑释惑,指导新的实践。
  一、在追求真理中讲清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思想、鲜活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深刻道理,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科学回答“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增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说服力,讲清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深切关注的强国建设之理、民族复兴之理和世界大同之理。
  1.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一方面,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继续深入发展,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主流;另一方面,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冷战思维等愈来愈阻碍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世界局部冲突的烈度和广度增强。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中国共产党体现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党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在处理好国内事务的同时,党积极回应世界之变带来的巨大挑战,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外交理念和战略构想,为世界克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新的思路,破解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
  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从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从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国际关系方面,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在安全格局方面,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在经济发展方面,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在文明交流方面,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在生态建设方面,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倡议体现出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厚的天下情怀,体现了“和合”“包容”“共生”的中国理念和思维,超越了西方文明中的“丛林法则”“零和游戏”以及冷战思维,为世界各国治理全球性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此作出了中国贡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持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高度尊重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共处,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人类整体福祉。
  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为人类的发展创造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其中深层面的理念、特征和本质要求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构想,为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为人类文明创造了新形态。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个国家民族都在创造着自身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中华文明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形成更加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追求的梦想。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但是,近代中国先进的仁人志士从来没有放弃民族复兴的理想,并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从启动工业化到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之后,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我们党明确认识到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中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目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坚持五个重大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实现“两个结合”,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我们探索理论和制度创新打开了广阔的空间。结合的前提是相互契合,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两个结合”“两个行”着重点不同,但相互印证、相互支撑。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两个结合”。提出“两个结合”“两个行”,这是党百余年来矢志奋斗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科学依据。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道理。
  3.深刻回答三个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三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为党和国家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深入理解和回答“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刻道理,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也有些人对我们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产生疑问,“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一些错误观点不时出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展开理论阐释,澄清和批判一些错误提法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虽然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各种“中国崩溃论”也一度甚嚣尘上,但是中国的发展日益向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力所在,也是回应时代课题的根本答案。党的创新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二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已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完成,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时代提出的第二个重大课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也是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最佳答案。党关于现代化的探索肇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代价探索出的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崭新之路,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行了全面科学规划,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不仅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而且提出了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三是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建设的成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数量庞大的党员队伍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面对百年大党的独有难题,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保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发扬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更深层次的刀刃向内的革命,也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确保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把党的领导融进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证。
  二、在揭示真理中阐明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是通过一系列新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建构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学理化建立在对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凝练,形成新的规律性的认识和规范表述,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内容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实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升华,也推进了其原创性理论成果的体系化和学理化,构建起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不仅从实践层面解决问题,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1.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新范畴、新命题和基本原理
  理论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新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等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新原理相互联系、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点和规律的抽象和概括,范畴是对概念集合的表述,命题是对建立在范畴基础上的判断的规范化表达,原理是概念、范畴和命题通过逻辑路向构成的集合,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概念、范畴、命题、原理等是建构和形成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学理分析,首先要分析界定提炼新的概念、范畴、命题和基本原理,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和新的基本原理,实现其学理化表述、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
  从概念和基本范畴来看,党的创新理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概念或范畴。从基本命题来看,提出了“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新的判断或命题。从基本原理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由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建构和支撑。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形成了系统的基本原理,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和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文化思想等。这些概念、范畴、命题、原理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从核心范畴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一个核心范畴,是进行理论创新的时空起点或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并用三个“意味着”阐明了“新时代”这一范畴的基本内涵。核心命题又是总问题或元问题,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命题或核心要义。这一命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其他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起着统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同时,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原理。如果失去“魂脉”和“根脉”,就会犯颠覆性错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大厦也会失去根基。
  2.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
  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分析就是阐明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还会增加新的思想内容。党的十九大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个方面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党的十九大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个明确”,并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十三个方面成就”。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三个方面,呈现出完整的体系化形态。
  “十个明确”涉及领导力量、目标任务、发展理念、发展布局、发展动力、治国方略、战略重点、战略保证、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回答了在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在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基本经验基础上的凝练表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十四个坚持”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行的高度概括,是从行动纲领层面对基本观点的阐释。“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对基本方略的具体展开,既是对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经验总结,也是通过实践印证后对其结论的科学概括。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作为一个逻辑整体构成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主体内容。“十个明确”是总纲,是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是对党在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基本纲领、基本方略的总结升华和高度凝练。“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基于“理论—方略—经验”的逻辑关系展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内在统一。“十个明确”作为创新理论为“十四个坚持”实践方略提供了科学指导,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对“十个明确”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基本方略和具体路径,回答了“如何做”“怎么做”的问题。“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对“十四个坚持”的具体展开和实践印证,回答了“做了什么”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整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总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3.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承性和创新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的典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从哲学层面看,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发展,把握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走向或趋势,形成了科学的大时代观和大历史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判断和“两山”理论;深刻揭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提出了“人民至上”;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共同富裕”;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了对时代趋势重大变化的认识;创新性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哲学思想的集中概括。这些原创性贡献以新的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发展,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又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从政治经济学层面看,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构和完善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从国情出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宏观调控、国企改革、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形成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
  从科学社会主义层面看,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战略全局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代强军目标等,这些重要思想和论述聚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在笃行真理中深化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理
  哲理是学理的支撑,是学理之所以成立的根本逻辑和深层次依据。“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重大命题和论断把对创新理论的认识上升到哲理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六个必须坚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总结凝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知识体系。世界观和方法论分属于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范畴,分别回答了“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掌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和理论创新,是从哲学层面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高度凝练。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和探索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规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科学分析我国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由资本主义演进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学懂了这一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就能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就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就能做到自信自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第一次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为人民至上理念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规律。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寻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形成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积极面对和化解矛盾。要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抓住重点又能统筹兼顾。党在不同时期密切关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据此提出科学的方针政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系统观念,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理论创新。要在既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实践,勇于突破现有认识的局限,实现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有机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而真正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2.深入理解“六个必须坚持”的思想内涵
  “六个必须坚持”建立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基础之上,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六个必须坚持”形成了有机统一、逻辑贯通的整体,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实践主体、根本动力、实践路径、思想方法、世界视野等。
  从根本立场来看,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作为认识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历史主体出发,对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至上为理论基点,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动力,真正实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中表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具有真理力量,而且不断彰显实践伟力。正是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新时代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从实践主体来看,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信自立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特质,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也是对实践主体精神上的要求。“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正是因为我们坚持道路上的自信自立,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正是因为我们坚持理论上的自信自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正是因为我们坚持制度上的自信自立,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点、建设规律、优势效能等的认识,才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正是因为我们坚持文化上的自信自立,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形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
  从根本动力来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否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是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坚持守正创新首先要求“守正”,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本,守党的全面领导之本,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本。创新即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观点、理论、思想。守正创新是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不是刻舟求剑、封闭僵化,而是要正本清源、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不是另起炉灶、另辟蹊径,而是顺应时代发展,勇于面对新生事物、解决新的问题,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才能确保航向正确,实现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只有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才能避免墨守成规,做到与时偕行、推陈出新。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论,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从实践路径来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起点,“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但是实践无法自动升华为理论,必须以问题为媒介来反映实践提出的要求,推动理论创新与发展,由此指导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不从问题出发,理论就难以落地,理论和实践就难以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一系列长期没有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梳理历史脉络、总结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才能真正推进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从思想方法来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世界的存在及事物的联系不是静止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的集合体”,没有什么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个系统中的元素或部分。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运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客观事物,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掌握实践的主动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谋划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总系统,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从而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从世界视野来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以贯之的崇高价值和最高理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我们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引领时代潮流和未来发展方向。
  3.“六个必须坚持”的实践意义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的时代精华的凝练。知其道更要行其道。在实践中领悟新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理,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六个必须坚持”,以历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一是实现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的转化。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立场观点方法,只是提供了思想武器,而重点在于运用这些思想武器实现对世界的改造,即实现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的转化。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实现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不断推动中国实践。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把好前进之舵,既不发生方向性偏差,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否则就会形成木桶效应,影响现代化进程。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合作共赢之路,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二是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六个必须坚持”统一起来。“六个必须坚持”是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创新性发展,赋予了这一思想路线新的时代内涵。两者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精髓和活的灵魂,这一思想方法要求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来解决问题、改造世界。新时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诸多理论和实践课题亟待回答。只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更大胜利、再创新的奇迹。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回应现实所需,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切实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增光添彩。
  三是要深入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笃行“六个必须坚持”离不开调查研究。把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实际工作,基础在于搞清楚事物的整体情况,也就是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出台政策、制定战略、开展工作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当前百年变局的环境之下,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因此,要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中央制定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正是为了解决如何深入笃行党的创新理论,实现创新理论走向实践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有力举措。大兴调查研究,促进全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作者简介:肖贵清,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23-12-25 1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