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中共党史与党建
邱安琪 刘建军:论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立鲜明品格的生成逻辑
  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这一精神品格主要包括了自主自立的主体意识、自尊自信的精神状态、自立自强的实践自觉几个方面,具体指一种把我们的发展基点放在自己力量上面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中,始终坚持植根于历史中国、立足于现实中国,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实现中国的发展,这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这种自信自立,导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政党学说的科学运用,植根于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演进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心理结构和民族精神,传承于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历程和七十多年执政兴国经验,立足于百年大党持续书写中华民族恢宏史诗的内在要求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从学理上深刻剖析自信自立的生成逻辑,厘清这一精神品格生成背后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对于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更加坚定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信自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就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立生成的理论逻辑而言,这种自信自立导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把握。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表征。
  (一)自信自立源自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把握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用以指导实践,把中国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其一,自信自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深刻理解,坚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既有共性,也有多样性。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实际国情不同,决定了不同国家谋求发展的形式和路径也就不同。习近平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提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1] 其二,自信自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基本原理的正确把握,坚持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来推进事业发展。正如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趋向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其要依靠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中国的发展由其自身的内部矛盾驱动,人口众多和经济底子薄弱是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只能根据这样的自身条件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对此特别提出,无论是在民主革命过程中,还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乃至于建成社会主义以后,我国都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特点。[2] 习近平对此也指出:“中国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五十六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3]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以自信自立的精神面貌,让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才能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二)自信自立是无产阶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于政党独立性的相关论述,充分彰显出自信自立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信自立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工人的政党不应当成为某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而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4] 这一论述阐明了无产阶级保持自身独立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前提。列宁在领导创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过程中也强调:“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是社会主义者的始终不渝和绝对必须履行的义务。”[5] 其所提到的思想上、政治上的独立性,实际上内蕴着精神上的独立性。自信自立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保持自身独立性在精神气质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共产党员坚持党性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列宁之所以能带领俄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就在于他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当时的历史条件相结合,表现出共产党人应有的自信自立。反观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颠覆性地倒向了西方,其根源便是苏联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不自信,寄望于用西方的答案来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的不自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自信自立,就没有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二、自信自立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演进中熔铸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形成了自信自立的坚毅品格。就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立生成的文化逻辑而言,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根源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演进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心理结构和民族精神。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
  (一)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出的独特文明体系,深深地植根在中国人内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具体而言,中华民族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就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之中。
  其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蕴含了“自信自立”的精神底色。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人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共感,互为主体、互相依存。这种独特的宇宙观区别于西方将上帝、神视作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宇宙的主宰的天人二分观念,主张天道与人道的贯通,强调人可以认识、把握甚至融入天地宇宙,蕴含着人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肯认及对自身认识、实践能力的信心。中国人的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就建立在这一宇宙观的基础之上。
  其二,“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彰显了“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儒家的天下观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古代政治家在“天下”情怀的指引下,始终秉持着“协和万邦”的和平发展原则,追求各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中国传统天下观展现出的对待文化多样的承认和包容,意味着我们充分尊重不同民族按照自身的发展道路前进,认可一切文明的自主选择和自立演进。
  其三,“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体现出“自信自立”的精神气度。社会观是人们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总体看法和观点。春秋时期,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其表现在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的层面上,主张的是承认和尊重文化差异,推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寻求共识。这样一种崇尚在尊重“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包容“不同”中谋求“大同”的思想,体现出中华文明“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表征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实践取向。
  其四,“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表征出“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形成于中国传统的伦理关系之中,其以人性本善的基本判断作为重要支点。儒家思想中的自信取向就体现在性善论的人性判断中。人性善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的重要信仰,对人性本源做出善恶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天然的相信。而这种相信人性本善的信念,使人们在观念上不寄望于人之外的东西,而是将自身确立为主体。这一对人性的自信,催发人们在实践中更加充沛地调动起自己的能动性,进而展现出自立的实践风貌。
  (二)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历史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文明能够历经五千多年风霜雨雪,依旧傲然屹立,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型文明,必然有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习近平对此指出:“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6]“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7] 这揭示了民族发展和国家进步背后的一个重要动因,即独立自主的伟大精神和自信自立的气节品质。
  其一,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催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筚路蓝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自信主要体现在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上,正是这样一种深切的认同,驱使中华儿女对中华文明的兴盛、灭亡,自觉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前仆后继。
  其二,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催生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为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所成就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方面。在数千年漫漫征途中,中华儿女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迈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磨砺与艰险。而自立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品格,蕴含着中华民族“内在超越”的文化特质,表现为“恃人不如自恃,求诸人不如求诸己”的能动原则和自强坚毅的处事方式,其背后的支撑就是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
  其三,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催生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在中华文明的整体演进过程中,革除旧者、鼎立新者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周易》之“易”,实为“变易”,即要顺应时势做出变革。《史记·商君列传》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即治理国家不能拘泥于古法旧制,而是要在创新中发展制度。破旧立新的实践表征,离不开主体的信心和能动性,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凭借自身力量实现变革并愿意付诸实践。中华民族正是坚持自信自立,通过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不断开辟未来,方才做到“守常求变”,使中华文明得以新陈代谢、螺旋上升。
  自信自立是我们必须传承发扬好的优良传统。就历史主体的能动选择而言,“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8]。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否定或抛弃过传统文化精华,而是始终自觉继承、践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自立,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精神沃土,来源于几千年历史文化涤荡和淘洗而来的自信自立精神特质,体现着我们对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升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以自信自立的精神面貌继续谱写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
三、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自信自立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炼就的精神气度。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在血泪洗礼中逐步意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意义,在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确立起自信自立的精神气度。就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立生成的实践逻辑而言,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传承于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历程和七十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熔铸自信自立精神之本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断熔铸自信自立精神之本。其一,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初步显露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也曾有过“路径依赖”,寄望于走俄国革命的道路从而取得胜利。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大多数起义都失败了。在实践中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其二,遵义会议的召开,清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造成的恶果,使中国革命形势又一次跌入低谷。在险境中,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尖锐批评了反“围剿”过程中党内存在的错误,大多数与会者同意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意见。自此,党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其三,保持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1935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兴起后,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政治形势的新判断,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基本策略任务。在与国民党展开合作的过程中,毛泽东明确提出:“在一切统一战线工作中必须密切地联系到独立自主的原则”[9],使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夯筑自信自立精神之基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夯筑自信自立精神之基。其一,自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在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党号召过“学习苏联”,但实践探索过程中的挫败让中国共产党人明白,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自主自立地寻找自己的道路。于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独立探索,最终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历史性超越。其二,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面对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和武装侵略越南、威胁中国安全的频频挑衅,中国共产党没有妥协退让,而是以炮击金门沉重打击了美国搞“两个中国”的企图,用援越抗美表现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威胁的大无畏精神。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共产党长期以“老子党”自居,大搞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要求中国共产党服从于其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中国共产党人严正拒绝了这些涉及中国主权的要求。于是,苏联在中国完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单方面“把专家撤走,撕毁了合同”[10],使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等方面蒙受巨大损失。在实践中吃了苦头的中国共产党,更加意识到独立自主、自尊自立的重要性。经过实施若干个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和内部积累的方式,基本摆脱了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建立起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极大程度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和信心。其三,创造性地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截然对立的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新中国扩大对外交往、突破美国的鼓励和遏制政策的有力武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非是从西方国家那里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提出的,相反,其创设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打破了两个阵营的界限,代表了东方国家的智慧与贡献,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
  (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凝练自信自立精神之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凝练自信自立精神之要。其一,将独立自主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结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立精神气质的进一步明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依靠中国各族人民自身的力量,经历千辛万苦,战胜许多艰难险阻才取得的。”[11] 这一结论的生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立气质的显著提升。其二,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独立自主与学习借鉴外国经验的辩证关系,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1982年9月,邓小平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 的伟大号召,他指出:“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3] 其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通过走自己的路,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是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还是国际地位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由此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化自信自立精神之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勇毅前行,进一步强化自信自立精神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交出了一份非凡的答卷。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进一步筑牢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自立精神之魂。面对个别国家发动的贸易战,中国始终坚持“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原则立场,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压、不信邪的坚定态度和勇毅气魄。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将“坚持自信自立”作为六个坚持其中之一提出,强调“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5]。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信自立不仅仅是一种无产阶级的精神自发,而是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生成的理论自觉。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我们必须坚持好、发展好这一宝贵历史经验,以自信自立的精神面貌,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自信自立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自信自立不仅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深厚的文化底蕴、坚实的实践基础,还立足于百年大党持续书写中华民族恢宏史诗的内在要求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应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以自信自立为指针开创新的历史伟业。
  (一)自信自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遵循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在于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思想武器。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其只有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结合,才能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引领伟大实践。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更加轻了,而是更加急迫、更加重大。党的二十大明确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6]。同时,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二条就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坚持自信自立,也要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坚持自信自立,将“两个结合”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依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力量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二)自信自立是百年大党勇毅前行的重要精神密码
  自信自立是百年大党经受长期执政考验的重要精神密码。经由百年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这两个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答案。实际上,它们都离不开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作为内在支撑。一方面,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蕴含着党对自身坚守人民立场的信心。正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毛泽东才会提出:“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17] 另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体现出党依靠自身解决问题的自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风霜、经受住重重考验,“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18]。简言之,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接受人民监督和勇于自我革命的重要精神动力,从而是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带领亿万人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意气风发、勇毅前行的重要精神密码。
  (三)自信自立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的重要精神支撑
  自信自立源自于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的现实需要。从外部环境来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谋求发展的国际环境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意识形态等多方面打压和限制中国发展的企图持续升级。面对这样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以绝不动摇的信仰、信念和信心迎接一切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就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而言,我国现阶段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尖锐复杂,经济运行面临多重压力,科技“卡脖子”等相关问题有待攻关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等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2022年,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我国发展的战略优势作出科学研判,提出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我们既要不断汲取外国值得学习的经验,又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谋划自己的发展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信心百倍地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1YJC710005)、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理论视野》2023年第10期
发布时间:2023-12-04 1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