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王喜满、许然: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党的自我革命

发布时间:2025-07-28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为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破题之举”,中央八项规定深刻彰显了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既是对新时代作风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战略部署。
  筑牢根本方向
  作风问题本质是政治问题的外在显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表明,作风优劣直接反映党性强弱,而党性则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中央八项规定以“小切口”破题,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具体问题入手,实则瞄准“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逻辑,从作风建设破题新时代党的建设,实现了从“单兵突进”到“系统集成”的深刻转变。
  中央八项规定直击“脱离群众”这一执政党的最大危险,以整治“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腐败”等具体问题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地呼应群众期盼,持续不断地夯实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人民满意”当作根本标尺,清晰地表明自我革命的价值取向并非单纯为了“管住干部”,而是旨在通过重塑作风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深刻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中央八项规定的重大政治意义在于构建起作风、党性、初心之间的传导机制,促使自我革命从抽象的政治要求转化为具象化的行为规范,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可见、可感、可行”的实践载体。通过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整治,党员干部能够不断强化党性修养,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切实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
  完善长效机制
  2012年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以“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等8条“硬杠杠”打破“制度虚设”怪圈,通过“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实现“制度长牙”的示范效应。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后两次修订《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将“关键少数”监督、风腐同查同治等纳入制度框架,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中央层面出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配套制度文件。地方层面积极探索创新,将制度约束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了制度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有机衔接、落地生根。
  制度的生命力与权威性,本质上源于刚性执行。新时代以来,各级党政机关以“严”字当头,持续深化制度治党实践,通过构建监督执纪“全周期管理”模式,形成日常监督、专项检查、巡视巡察相互衔接的立体化监督体系。在作风建设领域,对“四风”问题的治理呈现精准化、智能化特征。针对“快递送礼”“电子红包”等隐形变异现象,纪检监察机关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等数字化手段,构建起动态监测与精准识别机制。制度效能的充分释放,核心在于责任体系的健全与落实。各地将中央八项规定执行情况深度嵌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体系,纳入主体责任考核、巡视巡察和干部述职的重要内容,构建起“一案双查”“责任倒查”的全链条问责机制。这种压力传导机制,推动责任落实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担当”转变,促进党员干部实现从“要我执行”到“我要执行”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使制度约束内化为政治操守与行为准则。
  破立并举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中央八项规定从制定之初便锚定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一方面整治享乐、奢靡之风,刹住公款吃喝等歪风;另一方面转向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隐性问题,从整治“痕迹管理”到清理“指尖形式主义”,体现辩证思维,将矛盾分析法转化为治理策略,延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传统。中央八项规定的方法论启示在于,将自我革命的“原则性要求”转化为“操作性路径”,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积累经验、形成规律,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提供了新时代的实践方案。
  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是推动制度落地的“头雁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亲力亲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与群众围坐开“条凳座谈会”。在中央政治局示范带动下,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生动局面。这种政治自觉不仅体现在行动层面,更将“关键少数”的示范责任固化为刚性约束。严管与厚爱结合是激发干部担当的治理智慧。一方面,对“不作为、慢作为”等行为严肃问责;另一方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明确“三个区分开来”,避免“洗碗效应”,激励干部在改革创新中主动作为。这种“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与“春风化雨”的组织关怀相统一,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思想升华。
  文化滋养是制度生命力的源泉,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践证明,作风建设既要靠“刚性约束”,也要靠“柔性浸润”。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以革命文化淬炼公而忘私的品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清正廉洁的土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的境界。从《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出台,到廉洁文化产品供给的持续丰富,文化的感染力与制度的约束力相互促进,推动廉洁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文化认同的形成是渐进过程,十多年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逐步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这种“纠风治弊”到“化风成俗”的转变,本质上是文化价值观的重塑。
  把握时代脉搏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并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这种自我革命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基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是内生的革命性品质的集中体现。
  构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动力系统”。中央八项规定的实践表明,党的自我革命需要“压力传导”与“内生动力”的统一,通过外部制度约束形成“不敢腐”的震慑,通过思想建设激发“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作风转变增强群众信任、获得前进动力,最终形成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良性循环,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之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本质上是在回答“如何让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根本命题。这要求我们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永恒课题,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唯有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永恒课题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激发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确保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系辽宁大学中国特色反腐败研究中心教授;辽宁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7月17日第9版
  网络编辑:同心